
3000億芯片巨頭紫光,怎么就破產重組了?
時間:21-07-14 來源:財經郎眼GDTV
3000億芯片巨頭紫光,怎么就破產重組了?
7月9日,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公眾號發布《公告》稱,集團“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書》,主要內容為:相關債權人以我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我集團進行破產重整。我集團將依法全面配合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積極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工作,支持法院依法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而就在前一天,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國微總市值剛剛突破千億門檻。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1988年清華大學成立的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
1993年公司改組清華紫光集團;
2010年,趙偉國出任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半導體業界被評價為出手果斷、雷厲風行;
2013年,在趙偉國的帶領下,出資17.8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
2014年,9.1億美元收購芯片設計公司銳迪科;
2015年,成功挖來臺灣DRAM教父高啟全擔任執行副總裁;同年,趙偉國提出并購臺灣IC龍頭聯發科,同時表示想要獲得臺積電控股權。臺積電時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對紫光集團有意入股持開放態度??赡苁且驗榕_積電價格較高,紫光集團與臺積電的交易一直都沒有下文。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紫光集團“嫡系”上市公司有3家,分別是紫光國微和紫光股份、學大教育。紫光股份是紫光集團旗下的IT信息系統、云計算、大數據等業務平臺;紫光國芯是紫光集團存儲器產業板塊的平臺;而學大教育則分屬教育板塊。
2020年,紫光國微實現營業收入32.70億元,增長 26.38%。紫光股份營業收入597.05億元,同比增長10.36%;學大教育營業收入24.3億元,同比減少18.79%。
看得出來,三家上市公司運轉還算穩定,但為何紫光集團會陷入債務危機,走到破產重組這一步呢?
首先,紫光集團這幾年賺的錢并不多。
2017年至2019年全年營收分別為390.71億元、483億元、766.56億元,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為10.61億元、-6.31億元和14.30億元。而根據紫光集團披露2020年半年報,紫光集團營業利潤為-40.3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0.71%;凈利潤為-45.44億元,虧損同比擴大23.01%。其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3.80億元,虧損同比擴大5.76%。
其次,紫光集團債務違約的情況有些嚴重。
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自2016年至今共發行了8只債券。根據紫光集團6月30日公開披露的信息,其旗下已有6支債券違約,分別是16紫光01、16紫光02、17紫光03、18紫光04、19紫光01、19紫光02。
截至2021年4月26日,紫光集團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70.18億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通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債務的累計金額為人民幣10.63億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國際控股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4.6億美元,紫光集團全資子公司紫光芯盛負有清償義務的已到期美元債本息合計10.99億美元。合計人民幣大概182億。
但這些只是紫光集團債務的冰山一角。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公司合并報表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2.09%、73.42%、73.46%和68.41%,公司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多次陷入債務困境,經營流動緊張。而截止2020年6月末,紫光集團總資產2966.49億元,總負債2029.38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41.64億元,貨幣資金515.63億元,短期借款327.4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66.8億元。
借這么多錢干嘛去了?
造芯片,不,買芯片公司去了。
2013年,紫光買展訊通信時,跟中國進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借了大約9億美元的貸款;2014年,收購銳迪科微電子的錢是海外融資來的。
2015年,紫光集團斥資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公司新華三51%的股份,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網絡產品和服務領軍企業;2018年,紫光集團又以22.6億歐元成功收購法國芯片組件商Linxens。這兩筆錢,當然也不會是紫光集團的盈利所得。
前后6 年時間,紫光集團及下屬企業先后對 20 多家企業發起了并購要約,投入資金超過 1000 億元。
與公司規模一同成長的是債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6 月,集團總2029.38 億元總債務,相比 2012 年底的 46.47 億元暴漲了近 44 倍。更可怕的是,這些債務中短期債務占比還不少。 僅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就達 794.28 億元。
紫光集團曾幾次試圖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自救。2018 年 8 月以來,紫光集團多次表示將引入國資作為戰投,但都因內外部環境變化,被迫終止。
紫光集團還有救嗎?現在還難以下結論,但旗下紫光展銳、長江存儲、武漢存儲基地、上海宏茂微電子等產業都有不小的價值。一切只能靜觀后續的重組方案。
在這里我們簡單討論一下紫光集團通過并購打造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公司這一戰略是否行得通。
在許多人的眼中,想要打造一家芯片公司,最主要的道路是不斷的投入時間、財力進行研發。比如,華為從2008年到2017年,為研發投入了4000億,其中芯片研發占了40%,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1316.59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總額的15.3%。
除了華為,中芯國際也燒了很多錢,從2017年到2019年,中芯國際在14nm及以下制程的研發中共投入了72.52億元,每年投入的研發金額呈逐年增多的趨勢。
“先進芯片工藝都是錢燒出來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有媒體曾報道稱:10nm芯片生產線一條超過50億美元,7nm芯片生產線一條超過100億美元,而3nm芯片生產線一條超過150億美元。
而更殘酷的是,就算是燒了這么多錢,也未必造的好自研芯片。
小米于2014年注冊全資子公司,小米松果電子,負責研發澎湃芯片,到2017年,首款搭載澎湃S1芯片的手機,小米5C問世,但由于性能不高,只能走低端市場,最終銷量慘淡。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原研藥一樣。制藥公司投入上百億的價錢研發新藥,但錢花了成功率卻是難以保證的。而做仿制藥的邏輯就簡單多了,生產、營銷。
像芯片這種技術門檻高,自主研發新技術代價大的行業,靠買買買解決問題并不算錯。英特爾、英偉達以及AMD這些行業領先的企業也曾多次用收購的方式拓展業務。
比如為了在基帶芯片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先是2010年英特爾宣布以14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的無線業務,后來,又通過收購威盛,英特爾以這樣的方式繞過高通獲得CDMA專利。
而去年,英偉達準備花費400億美元收購ARM公司的新聞也在行業內引起不小的震動。目前這項收購案這段時間迎來了多次反轉,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但另一個芯片巨頭似乎運氣不錯,AMD公司計劃以3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可編程芯片廠商賽靈思一事已經獲得了歐盟反壟斷機構的批準。
說回紫光集團,其最大的錯誤不是采用大規模的并購,而是帳沒算好。
芯片是一個長期投入的產業,即使通過并購的方式快速發展,但后續的投入仍然很大,收回投資周期較長。想靠著股票市值的上升繼續融資是不靠譜的。更不要說,紫光還擁有大量的短期債務。
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度過危機,紫光需要的可能不是一筆簡單的注資,而是一只真真正正的現金牛。不然的話,放慢發展速度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了。
摘自-財經郎眼GDTV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依圖科技至暗時刻:IPO終止 總員工數已縮減 ... | 滕泰:高PPI與低CPI,民營企業生存環境 有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