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達利歐:世界上最懂選擇的人, 怎么做決定?
時間:21-08-09 來源:長江商學院
瑞·達利歐:世界上最懂選擇的人,
怎么做決定?
曾有人問過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一個問題:“如果你可以穿越回職業生涯早期,你會給自己什么建議?“
瑞·達利歐答道:“你會認識到自己是個蠢貨,對于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需要了解些什么,你可能一無所知。人生就是一場冒險,你在這個過程中會犯錯誤,但從錯誤中學習是生命中最棒的部分。”
在數十年投資生涯中,達利歐曾經歷過多次重大失敗,事業被打回原點,“這就像被棒球一次次打到頭。”他將自己定位成“專業的犯錯者”,這些從失敗與錯誤中學習的經驗,奠定了他的價值觀和行為處事的基礎,也塑造了日后被人津津樂道的橋水文化。
在《原則》一書的“生活原則”部分,瑞·達利歐闡釋了幫助他擁有最好生活的一些原則。這些以深思熟慮為基礎的原則,希望能給你啟發。
作者 | 瑞·達利歐
來源 | 領教工坊
我相信,為了擁有最好的生活,你必須:知道最好的決策是什么,有勇氣做出最好的決策。
生活的真諦就是從你所處的現實中汲取最大的價值,一路上你肯定會經歷失敗的痛苦。你需要認識到,失敗既能化為動力,驅動你的個人進化,也能毀掉你,這取決于你如何應對失敗。
01學習如何有效決策
作為一個職業的決策者,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決策,并不斷在尋找能降低犯錯概率、實現更好效果的決策規則與系統。
我了解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是,大部分日常決策是潛意識性過程,比通常認為的要復雜。
例如,想想你在開車時,如何與前面的車保持安全距離。現在請你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以讓從來沒有開過車的人也能做得和你一樣好,或者能輸入計算機,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控制程序。我敢打賭,你做不到。
現在想想這個挑戰:用系統化、可復制的方式把你的所有決策做好,同時還能以非常清晰準確的方式描述決策程序,從而讓處在同樣情況下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同樣的高質量決策,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
盡管世界上并沒有最好的決策方式,但存在一些有效決策的普通規則。
1)把了解做好
對我而言,歸根結底,對現實形成準確、完整的認識需要兩件事:
● 能夠準確綜合分析;
● 知道如何綜合考慮多個層級。
在過去,為了避免自己墜入看上去很美的陷阱,我習慣自問:我在了解相關情況嗎?我已經掌握所有決策所需要的知識了嗎?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會自然、心態開放地搜集所有相關信息。
2)謹記“80/20法則”,
并明白關鍵性的20%是什么
每次有人做了一個宏觀的“差不多”的陳述,而有些人反駁說“并不總是這樣”時,我的本能反應是,我們也許要丟西瓜撿芝麻了——即討論例外而不是常規,這將讓我們看不到常規。
“80/20法則”是指,你從20%的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價值。理解這一法則后,一旦你了解了做出決策所需的大多數情況,你就不必再陷于不必要的細節中了。
3)不要做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花太多時間關注邊緣性的微小因素,影響對重大因素的考慮。做出一個決定通常只需要5-10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過了一定臨界點后,所產生的邊際收益也是有限的。
4)決策需要在合理的層次做出,
但也應在各層次之間保持一致
這有點像爵士樂手們不在一個調上,而在明白自己的層次后,所有人都能在同一個音調下演奏。
在你們都知道自己的思維方式并開放地看待其他人的思維方式后,你們就能一起創造出好的概念爵士樂。
02用5步流程實現你的人生愿望
我相信進化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力量,我們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進化,個人進化過程通過5個不同的步驟發生。如果你能把那5件事情做好,你幾乎肯定可以成功。
這五步大概是:
● 有明確的目標;
● 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并且不容忍問題;
● 準確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 規劃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 做一切必要的事來踐行這些方案,實現成果。
為了幫助自己保持專注和高效,你可以假設自己的人生是一場武術比賽或一場游戲,目標是克服一個挑戰,達成一個目標。
一旦你接受了游戲規則,對于不斷出現的挫折導致的不舒服,你就會感到習慣。
現在來看看每一步應該怎么走。
1)排列優先順序
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餐盤,里面裝著各種你意想不到的美食。
選擇一個目標通常意味著放棄你想要的一些東西,以得到另一些你更想要或更需要的東西。有的人還沒有起步,在這一步上就失敗了。
他們害怕為了更好的東西而放棄好東西,試圖同時追求太多目標,最終卻幾乎一個都不能實現。
不要因為選擇太多而感到沮喪、無所適從。除了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之外,你還可以擁有很多東西。做出自己的選擇并持守它。
2)不要混淆目標和欲望
合理的目標是你真正需要實現的東西,欲望則是你想要但會阻止你實現目標的東西。例如,你的目標也許是體形健美,而你的欲望是吃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假如你想成為一個整天吃零食、看電視的人,那也可以。你的目標你自己定,但如果你不想成為那樣的人,最好不要打開那包薯片。
3)如果你擁有靈活性并自我歸責,
那么幾乎沒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
靈活性能讓你接受現實(或者有見識的人)給你的教益。
自我歸責很重要,因為如果你真的相信未能實現某個目標是你自己的失敗,那你就會把這一失敗視為一個提醒,它說明相對于你的任務而言,你的創造性、靈活性和堅定性還不夠。這樣會大大提高你尋找方法的積極性。
4)知道如何對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進一樣重要
有時你知道你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一場大挫折。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挑戰,有的挑戰在當時看來似乎具有毀滅性。
在逆境中,你的目標應該是守住自己的成績,盡量減少損失,或者直面不可挽回的損失。你的任務是始終做出盡可能好的選擇,并清楚如果這么做,你將得到回報。
5)規劃做得再好,不執行也無濟于事
你需要堅定地執行方案,這需要嚴格遵守方案的自律。你應當時刻謹記任務及其意在實現的目標之間的聯系。當你覺得看不清其間的聯系時,就暫停一下,問問自己為什么看不清。找不到原因,你就肯定會迷失自己的目標。
03認識你的兩大障礙
5步流程的每一步都要求不同類型的思維。例如:
設定目標需要更高層次的思考;
找出并且不容忍找出的問題,需要你明察秋毫;
診斷問題需要你理性思考,并愿意與其他人進行高質量的交流;
規劃方案需要你擁有想象力和現實感;
執行方案需要你自律,擁有結果導向思維。
你認識的哪個人擁有上述品質?也許沒人擁有,但要實現真正的成功就必須好好做完上述五步。
你需要明白自己的障礙在哪里。
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的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這兩個障礙讓你難以客觀地看到你和你所處環境的真相,難以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幫助來做出最佳決策。
這兩大障礙因人類大腦的運行方式而存在,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它們。
1)理解你的自我意識障礙
當一個人問“我怎么放任自己把這塊蛋糕給吃了”時,答案是:大腦較低層次的你戰勝了深思熟慮后較高層次的你。
較低層次的自我就像經過訓練的斗犬,始終保持戰斗意識,而較高層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這很容易讓人困感,因為不管是你還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腦里有這些較低層次的“野獸”,更不用說這些“野獸”在試圖綁架所有人的行為了。
我說的“自我意識障礙”就是指你潛意識里的防衛機制,它使你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你有一些根植于內心最深處的需求和恐懼,這些需求都源自你大腦里的一些原始部分,如杏仁核。
這些區域渴望贊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盡管大腦更高級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你有利,但這些區域使你產生戒備心理。
連最聰穎的人通常也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這很令人遺憾。
要有效行事,你就絕不能允許“想要自己正確”的需求壓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擅長的事情過于自豪,你學到的東西就會變少,決策質量就會變低。
2)理解你的思維盲點障礙
我們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
例如,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圖景但看不到小細節,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細節但看不到大圖景;一些人習慣線性思維,另一些人習慣發散思維等等。
所以很自然,人們無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讓問題變得更復雜的是,盡管人都有思維盲點,但我們不愿意看到這個事實。當你指出某個人的心理弱點時,對方的反應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體缺陷一樣,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么你就不會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你一心只想著告訴對方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換句話說,你是一個頭腦封閉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見。
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人的致命缺陷導致的可怕后果。而假如人能彌補缺陷的話,這本可帶來美好的結果。
在我看來,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這兩大障礙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導致聰穎勤奮的人無法發揮自身的全部潛力。
你知道如何克服這兩大障礙嗎?你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告訴你方法。
04奉行頭腦極度開放
大多數人不明白什么是“頭腦極度開放”,他們只是把頭腦開放理解為“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
我既單獨詢問專家,也鼓勵專家在我面前展現深思熟慮地意見分歧,而且我可以問問題。
擁有這種聰明的人是最好的老師,比站在黑板前例行公事授課的教授要好得多,我經常把由此獲得的知識總結為原則并不斷改進,以應用于未來出現類似的情況。
我知道在一件事上,這種做法對我構成了生與死的差別。
2013年6月,我去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年度體檢,醫生說我出現了一種癌癥前期癥狀,稱為巴雷特食管高度生長異常。組織生長異常是癌癥的早期癥狀,演變成食管癌的可能性相對較大,每年的發病率約為15%。
食管癌是致命疾病,所以如果不治療的話,很可能在3-5年里我就患上癌癥并死去。對待我這種情況的常規治療方案是切除食管,但因為我的一些特殊病情,這種治療方案不適合我。醫生建議我先觀望病情。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我開始為最終的死亡做準備,但也奮力求生。
我感到很慶幸, 因為這一病情預斷給了我足夠的時間來做安排,以確保我最關心的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依然安好,并在僅剩的時間里與他們一起體味生活。我可能還有時間和我剛剛出生的第一個孫子混熟,但我不敢保證有足夠的時間。
但正如你所知,我不喜歡簡單聽從別人的意見,即使是專家的意見,相反,我喜歡和可信的人一起審視各種意見。
于是我也讓我的私人醫生格萊澤安排我與另外4位研究這種病癥的專家會面。第一個見的是一家大型癌癥醫院的胸外科主任,她說我的病情正在快速惡化。而和第一位醫生的說法不同的是,她說有一種手術可以治愈我:切除我的食管和胃,然后將我的腸子接到我僅剩的一點食管上。
她估計,我在手術臺上死亡的概率是10%,導致終身殘疾的概率是70%,但這樣我繼續活著的概率更大,所以她的建議顯然值得認真考慮。
很自然地,我希望她能和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那位醫生談談,他曾建議我觀望。于是當著她的面,我給那位醫生打電話,以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彼此的觀點。
結果讓我眼前一亮。
盡管與我單獨會見時,他們對我說了完全不同的情況,但當他們通過電話交談時,他們試圖盡量縮小分歧,以給對方面子。他們重視的是職業禮貌,而不是各自暢所欲言,以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過他們的觀點仍有明顯的分歧,聽他們通話也加深了我對問題的理解。
次日我見了第三位醫生,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專家,在另一家聲譽卓著的醫院從事研究工作。他告訴我,只要我每三個月去醫院做次內窺鏡檢查,我的情況就基本上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問題。
他解釋說,這就像皮膚里邊的皮膚癌,只要持續觀察,一出現新的組織生長就切除,不使病情轉移到血液循環里,我就沒事。他說,按這種方法來監控的病人和切除食管的病人,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就是不會因為患上癌癥而死亡。他們的生活會保持正常,只是需要定期檢查和診斷。
簡單概括我在48小時里經歷的一切:先是好像被判了死刑,然后出現了治療的希望,實際上相當于把內臟掏出來,最后出現了一個簡單的、只是稍微有些不方便的療法,即觀察有沒有發生變異、在導致損害之前切除。最后這位醫生說得對嗎?
我和格萊澤醫生又會見了兩位世界級的專家,他們都表示,走這種檢查程序就不會有任何事,于是我決定采取這種做法。在檢查過程中,他們從我的食管上切下一些組織,送到實驗室檢測。
幾天后,恰好距我64歲生日還有一周的時候,我得到了結果。結果太令人震驚了:檢查完這些組織后發現,根本就沒有任何高度生長異常!
專家也會犯錯誤。我的觀點很簡單:保持頭腦極度開放,和聰明人一起審視問題,這樣做是有好處的。
假如我沒有努力征求其他意見的話,我的生活就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他們確信自己是對的,不讓自己看到確實存在的更好的選項。
頭腦極度開放的人知道,找到問題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確的問題并向其他聰明人請教也很重要。與任何人知道的任何東西相比,“不知道”區域里的東西要重要得多,令人興奮得多。
誠懇地相信你也許并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并認識到,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人類正在走向一個既令人興奮又危險的新世界,這就是我們眼前的現實。你永遠都無法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好消息是你犯的每個錯誤都能教給你一些東西,所以學無止境。
摘自-長江商學院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為什么要爆錘自己的科技企業? | 狼王悲歌:賣場大時代的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