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個超級IPO誕生:商湯市值1400億
時間:21-12-30 來源:投資界
今天,一個超級IPO誕生:商湯市值1400億
年末最大硬科技IPO來了。
一聲鑼響,備受矚目的商湯科技正式掛牌港交所。此次IPO發行價為3.85港元/股,發行規模57.75億港元,開盤上漲1.56%,最新市值超1400億港元。基石投資陣容同樣亮眼,中國誠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匯資本、國盛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上汽集團、國泰君安、香港科技園、希瑪眼科、泰州文旅共9家基石投資者參與。
商湯科技,誕生于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的湯曉鷗,在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的次年,遠赴美國深造,一口氣拿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從麻省理工博士畢業后,湯曉鷗決定回國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并一手創立日后赫赫有名的港中大多媒體實驗室。正是在這間實驗室,湯曉鷗帶出了商湯科技的創始團隊。
一路走來,商湯科技身后集結了一支豪華投資人隊伍,不乏阿里巴巴、春華資本、IDG資本、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上海國際集團、賽領資本、鼎暉投資、StarVC、基石資本、五源資本、松禾資本、深創投等知名機構的身影。
“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商湯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博士在上市儀式引用歌曲《男兒當自強》一句詞。今天,商湯科技上市敲鐘令人振奮——當一家中國科技企業艱難穿越一切障礙,毫無疑問會鼓舞更多后來者。中國年輕的硬科技獨角獸,正是一股擋不住的力量。
3500位理工學霸坐鎮,
教授天團做出一個IPO,市值超1400億
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艱難的IPO。
如果按原計劃,商湯科技本應在12月中旬就已完成IPO。早在12月7日,商湯就正式開啟招股,包括中國誠通發起設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國盛海外香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上汽香港、廣發基金、Pleiad基金、WT、Focustar及Hel Ved等機構均位列商湯科技的基石之列。
然而12月10日,這個本是商湯科技計劃確定IPO價格的日子,美國財政部卻將突然宣布商湯列入“非SDN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名單”。這一突發變故,讓商湯科技不得不被迫緊急調整,宣布延遲IPO,令人唏噓。
這是一場生死博弈。正如商湯科技緊急回應,認為該決定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反映了對公司根本性的誤解,“科技發展不應該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與此同時,公司依舊堅定不移推進IPO——僅經過一個星期的調整,再次宣布重啟公開招股,發行規模、募資金額及定價區間方面均與此前保持一致。但基石投資規模則較早前提升至5.1億美元,中國誠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匯資本、國盛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上汽集團、國泰君安、香港科技園、希瑪眼科、泰州文旅共9家基石投資者參與,陣容依舊豪華。
如今回過頭看,這一次風波為何偏偏發生在商湯身上?一切恐怕要從商湯的誕生故事說起。
這是一支AI天團的創業故事。在創立商湯科技之前,湯曉鷗在2001年一手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專注于計算機視覺領域研究,也正是這間實驗室孕育出了商湯科技。
商湯科技創始人及執行董事 湯曉鷗教授
在港中大,湯曉鷗結識了一位年輕人——徐立。來自上海的徐立, 天賦極高,2000年被保送至上海交大計算機系,四年后更是又直接被保送研究生。隨后,他在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取得博士學位。
2014年,商湯團隊發表DeepID系列人臉識別算法擊敗Facebook,全球首次超過人眼識別率。但研究成果如果不能商業化落地,所創造的價值也將大打折扣。于是,商湯科技,在2014年10月正式成立,志在開創AI新的時代。
后來,湯曉鷗和徐立組建了一支豪華的AI軍團。在幾位聯合創始人中,王曉剛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并先后獲得了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學位;徐冰同樣來自港中大多媒體實驗室,他在上大二時,就修讀了湯曉鷗的計算機視覺課程,之后加入多媒體實驗室;而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多年的楊帆,也加入這支創業團隊。
正如徐立所說,“人工智能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截止今年6月底,商湯科技擁有一支囊括了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和博士生,以及3593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技術研發團隊,占比公司全員超三分之二,且平均年齡僅為31歲。
時至今日,商湯科技已成長為一只超級獨角獸。招股書顯示,公司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和34.5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為16.5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報告,按2020 年收入計算,商湯科技已是亞洲收入排名最高的 AI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提供商,占據國內計算機視覺市場11%的份額。
招股書還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商湯科技通過AI大裝置,已開發超過22000個用于不同應用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涉及多個垂直行業。商湯科技軟件平臺的客戶數超2400 家,同時賦能超過4.5億部手機及 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序。
回顧創業時,徐立曾感慨,創業就像跑百米一樣,要跑的非常快,第一個到達終點才可以活下來,但是這個跑道并不是塑膠跑道,而是滿地都是坑的土路。“這場賽跑有兩個結局,一個是全力跑到最快,另外一個是剛起步就掉到坑里了。” 今天,商湯科技終于闖過所有難關順利登陸港交所,市值超1400億港元。
融資12輪,VC/PE陣容豪華
他們為何都投了
自誕生以來,商湯科技就是創投圈的現象級項目,身后的融資故事同樣精彩。
據投資界統計,商湯科技成立至今完成多達12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52億美元。我們從招股書看到了阿里巴巴、春華資本、IDG資本、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上海國際集團、賽領資本、鼎暉投資等知名機構的身影。
時間回到2014年,在看到港中文多媒體實驗室轟動一時的人臉識別算法論文后,某知名VC合伙人決定去親自拜訪。來到香港后,才發現過去三年的全球29篇深度學習論文中,有14篇是商湯團隊發表的,這大大增加了他對商湯科技研發實力的信心。于是,只看了五六個計算機識別技術的Demo,就決定投資數千萬美元,“這是我們唯一一個沒有看產品就投資的項目。”并給出了2億美元的估值。
商湯科技從創立之初就開始堅定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并持續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入。期間,由演員任泉創立的StarVC,出手了對商湯科技的數千萬美元A+輪投資,這也是StarVC首次投資AI領域的創業項目。
作為一名投資人,任泉多次分享投資商湯科技的邏輯,原因是他認為AI在10年周期上是絕對不可逆的趨勢,一定會有下一個BAT級別的企業出現。在他看來商湯在學術研究上已經有這樣的征兆,沒有人可以在學術研究上與之對抗。
緊接著,2016年12月,商湯科技又宣布獲得1.2億美元B輪融資,鼎暉投資、萬達集團、IDG 資本、StarVC等機構共同參與。“PE投資的是成熟型企業,需要有相當的收入與一定體量的利潤。當時仍是初創企業還沒有盈利的商湯科技,對鼎暉PE團隊來說的確是一個非常另類的項目。”回顧當時押注商湯科技的點滴,鼎暉投資團隊十分感慨。
談及商湯科技,鼎暉投資董事長吳尚志寄予厚望,他曾直言在互聯網時代,中國以人口紅利+微創新的方式孕育出了BAT等世界級的公司,與谷歌、亞馬遜、Facebook同臺競技。“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希望看到打著中國標簽的世界AI巨頭。”
押注商湯,某種程度是大家在豪賭下一個時代。
當年創下AI公司單筆融資紀錄
這是一群堅定的戰友
隨后幾年,商湯繼續席卷VC/PE圈,融資故事仍在上演。
僅2017年,商湯科技就連續完成三輪融資。這一年7月,商湯科技獲得2.9億美元B+輪融資,由賽領資本領投,華融國際、東方國際、TCL創投、盈峰控股、五源資本、基石資本、著名投資人梁伯韜等近20家頂級投資機構、戰略伙伴參投。
事實上,商湯科技最早是在2016年就進入基石資本團隊的視野之內。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表示,商湯科技雖然是典型的科學家創業企業,但除了技術能力,同時還具備非常強的商業落地能力,技術高度結合商業直覺,注定商湯科技會成為一家世界級、平臺級的公司。因此基石資本從2016年的B輪開始連續三輪重倉商湯科技,首輪即投資4000萬美元,累計投資上億美金。
隨后2017年12月,松禾資本宣布投資商湯科技。對于這筆投資,松禾資本表示,這不僅標志著松禾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向縱深方向邁進一大步,還為商湯及其他松禾被投企業帶來“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間。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強調,松禾未來將會助力商湯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時間到了2018年4月,商湯科技宣布完成6億美元C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淡馬錫、蘇寧等跟投,這也創下了當時AI公司的單筆融資紀錄。對于此次領投,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認為,商湯科技積極拓展人工智能領域,尤其在深度學習和視覺計算方面,科研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危難之時方顯真情。雖然商湯科技的IPO之路生變,但幸運的是,背后還有一群堅定的戰友。就在商湯科技宣布推遲IPO的同一天,多家商湯投資方集體對投資界表態,這一突發的變故正說明商湯的技術領先性,會一直堅定支持商湯。
“在新的全球環境下,商湯必將發揮舉足輕重的更大作用,在業務上迎來新的重大機遇。祝福商湯和團隊一切都好,我們始終和商湯在一起。”來自大灣區一個主權基金的負責人表示。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家長期陪伴商湯的投資人寫下的寄語,也代表了商湯背后投資人的共同心聲。
中國硬科技,一股擋不住的力量
無數個商湯正在崛起
商湯成功IPO,只是一個開始。
這一次IPO,對商湯來講可能只是一小步,卻是為整個行業劃出了一道光。當一家中國科技企業鼓起勇氣穿過美國障礙,毫無疑問會鼓舞更多后來者。
AI不僅僅是一個賽道,更是一個時代的大的篇章。曾幾何時,無VC不投AI。數據顯示,在2018年最高峰時,AI領域投資總額過千億元,投資筆數接近500筆。但在燒錢、虧損的質疑下,國內AI行業一度迎來沉寂期。
如今,如商湯一般的AI獨角獸正不斷涌現——“AI四小龍”之一的云從科技,在2020年12月申請科創板IPO獲受理,并于今年7月成功過會,目前IPO狀態更新為提交注冊;同樣沖刺科創板的曠視科技,也在今年9月初過會,同月30日提交注冊。可以預見,身處硬科技的黃金時代,真正的AI企業終于要熬出頭了。
但打鐵還需自身硬,誰都不能在AI這場戰役中掉以輕心。就在商湯延遲IPO之后,美國財政部又宣布將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等8家中國公司列入非SDN中國軍事綜合體清單,限制美國投資者對上述公司投資。
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場關于商湯科技自己的戰爭。正如一位投資人所言,這一事件也給了我國科技圈敲響了警鐘:AI,在當今世界的戰略意義絕對不容忽視。
掌握AI的話語權,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未來的主動權。今年年初,國家工信部在發布的文件中也再次指出,要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支撐技術攻關,支持工業5G芯片模組、邊緣計算專用芯片與操作系統、工業人工智能芯片及工業視覺傳感器等基礎軟硬件的研發突破。這也意味著商湯科技等硬科技企業,將繼互聯網企業之后成為新的核心資產。
盡管中國AI技術起步較晚,但應用環境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得益于此,AI正深度驅動中國經濟智能化轉型,實現彎道超車。據德勤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介紹,中國部分關鍵應用技術已居世界先進水平,其中視頻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技術全球相對領先,人工智能論文總量、高倍引用的論文數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在世界第一梯隊。《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數據也顯示,在過去到截至目前的十年時間里,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的數量為39萬件,占據了全球總量的74.7%,是排名第二美國的8.2倍。
這是為數不多中國可以開始引領全球的科技領域,自然會引起其他競爭者的忌憚。回首一路走來,中國AI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科技創業者、投資人、政府機構的努力。正是這一股團結的力量,才造就了中國科技史上最大的飛躍。
AI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我們不僅不能輸,而且還要贏得遙遙領先。這一場艱難的旅程,也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接力賽。如今邁過IPO,又一段新征程正等著他們了。
摘自-投資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商湯集團成功上市,CEO徐立發表致辭:用AI的百... | 南方周末2022新年獻詞丨每一次抉擇都期待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