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筆盡調「臥底」三年,VCPE看呆了
時間:22-01-28 來源:投資界
一筆盡調「臥底」三年,VCPE看呆了
這可能是史上最耐人尋味的一筆收購案。
上周,微軟宣布以687億美元(約4365億人民幣)收購著名游戲廠商動視暴雪,締造了迄今為止全球游戲行業內規模最大交易,十分轟動。
有趣的是,這筆收購案的幕后主角之一——Mike Ybarra,他曾為微軟效力長達22年,卻在2019年10月加入正值動蕩時期的暴雪娛樂,沒想到出任CEO不到半年,微軟史上最大一筆收購就誕生了。
收購完成后,Mike Ybarra也將回歸微軟,他在自己的推特上留下一個“微笑”表情,耐人尋味。
“三年之期已到,世人才知他跳槽的真正目的。”外界的調侃并非空穴來風。2013年,微軟甩出400億收購諾基亞,而諾基亞時任CEO埃洛普同樣出身微軟,他于2010年卸下微軟高管一職加入諾基亞,剛好3年后隨著收購再次回到了微軟,一度被戲稱“木馬計劃”。
“這可能是臥底了三年的一筆收購,涉及這么大金額,他(Mike Ybarra)的作用大概率就是盡調。”談及微軟史詩般收購暴雪,一位專注于大文娛的投資人道出了VC/PE圈許多人的猜測。
4000億收購案背后的男人
他從微軟來暴雪,現在又回去了
此次收購案之前,Mike Ybarra并不為人熟知。
故事的公開版本是這樣的——2020年夏天,為了充足公司的C端用戶量,微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納德拉(Satya Nadella)開始尋找可收購的標的,直到2021年下半年元宇宙概念大爆發,機會浮現了。
作為最接近元宇宙的游戲行業龍頭,內患不斷的動視暴雪走進微軟的視野中來,而此時的動視暴雪正深陷性別、種族等問題的泥沼之中,CEO鮑比·科蒂克(Bobby Kotick)更是被指控性騷擾和虐待等行為,內部人才流失嚴重。
見此情形,微軟游戲業務CEO斯賓塞(Phil Spencer)與動視暴雪CEO搭上了線,一封“正在評估我們與動視暴雪所有方面的關系”的郵件也在微軟內部傳閱開來。短短兩周時間,經過斯賓塞與科蒂克的幾通電話后,微軟就向動視暴雪伸出了收購橄欖枝。
然而,科蒂克和暴雪董事會卻猶豫了。此間有消息稱,暴雪隨后給Facebook母公司 Meta和至少另外一家大公司尋求收購,但都未果。碰壁之后,暴雪終于松口。
科蒂克又回到了微軟的談判桌上。最終,這個故事以總價值為6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4000億)的收購落上句點,這個曾經叱咤游戲界的行業龍頭最終被微軟納入麾下。
然而,這筆收購背后似乎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版本。動視暴雪旗下的暴雪娛樂也在被此番收購之列,而暴雪娛樂部門CEO Mike Ybarra曾是微軟的重要人物。他在1999 年以硬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微軟,在此供職20余年時間,期間負責了多個Windows版本的研發,還在Xbox部門負責游戲發行。
2019年10月,暴雪正在經歷核心人員大量離職風波,Mike Ybarra卻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選擇——放棄穩定的微軟,跳槽到風雨飄搖的暴雪出任平臺技術部門的執行副總裁,彼時微軟總裁Phil Spencer也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去年8月,Mike Ybarra成為暴雪娛樂的唯一話事人。
沒想到離開3年后,Mike Ybarra會以這樣的方式再次回到微軟的懷抱。有趣的是,在收購官宣出爐后,他在推特上發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表情,留給了外界無限的遐想。
這一幕已經上演過:
400億收購諾基亞,CEO也出身微軟
這波操作,不免讓人想起10年前微軟收購諾基亞那一幕。
2010年,微軟office項目負責人史蒂芬·埃洛普離開微軟跳槽諾基亞,并出任諾基亞CEO;三年后,微軟以7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0億元)收購諾基亞,埃洛普回到老東家任職。
埃洛普在微軟內部同樣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在2008年1月加盟微軟,擔任微軟商業部門總裁,負責領導了Office 2010系列產品的研發工作。期間,埃洛普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接替微軟CEO鮑爾默的人選之一。
另一邊,諾基亞長久以來一直處于手機霸主的地位。直到2007年iPhone問世,谷歌推出安卓系統,智能手機浪潮轟轟烈烈地趕來,昔日霸主諾基亞才開始掉隊。2010年后,諾基亞不斷虧損。也是在那一年9月,埃洛普做出了一個驚人選擇——離開微軟,加入正在走下坡路的諾基亞,成為新任CEO。
2013年1月下旬,時任微軟CEO鮑爾默打了一個時長為5分鐘的電話,拉開了收購諾基亞的序幕。同年9月,微軟宣布以約72億美元的總價格收購諾基亞旗下大部分手機業務及專利許可證。
交易達成后,諾基亞眾多高管及3.2萬名員工將加入微軟。當然,這也包括了CEO埃洛普,在協議中埃洛普回歸微軟,領導其中包括微軟當前所有的設備和工作室業務以及大部分來自諾基亞的團隊,并直接向鮑爾默匯報。
當時科技圈也是一片詫異:埃洛普是不是微軟安插在諾基亞的臥底?如今這一幕再次在微軟收購暴雪身上重演,更加令人浮想聯翩。正如投資圈調侃,“暴雪的收購案是微軟木馬計劃2.0”。
木馬計來源于一個西方故事。公元前13世紀,希臘各城與特洛伊城交戰,特洛伊城門堅固難攻,希臘人由此想到把士兵藏在一只巨大的木馬中,誘騙特洛伊人拆掉城墻,將木馬帶進城,從而攻下了特洛伊城。事實上,這樣的操作在商界并不罕見。
按照這樣的方法論,微軟的下一個目標隱約浮現了。2020年,一位微軟高管Veronica Rogers離職后加入索尼PlayStation并掌管后者全球業務。全球網友紛紛預測:“微軟明年收購PlayStation指日可待。”
VC/PE那些盡調遭遇
“這可能是史上最神奇的盡調。”一位投資圈朋友感慨,若微軟果真如此,那如此大費周折的盡調,也讓VC/PE有點汗顏。
事實上,盡調是VC/PE圈最日常的工作之一。每一筆投資背后,都離不開盡調,區別在于有些人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有的則走過場草草了事。
一份翔實的盡調,體現的是對LP負責。這樣一套流程操作下來,通常要花費個把月乃至數月。華南一家投資機構合伙人曾對投資界表示,“VC圈流行的傳奇故事,比如十分鐘看對眼后就決定拍板的情況,在我們這里是不被允許出現。”
現實中的VC/PE盡調比想象中復雜得多,有時還會遇到一些奇葩的經歷,時不時還要與調查對象斗智斗勇。
深圳一家國資背景創投機構的項目經理曾在4年前經歷了一次至今難忘的盡調。當時,他經朋友介紹去了某省會城市看一個項目,前期做了很多準備,投資團隊浩浩蕩蕩殺到當地。第一天的溝通異常順利,前期溝通的細節與現場詢問也基本穩合,就在大家都以為事情完結了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在次日的走訪考察中,公司外面突然出現20多人拉著討薪橫幅。目睹此種情景,投資團隊最終放棄了項目打道回府。
本以為故事到此為止,局面卻再一次出現了反轉。事后投資團隊復盤時發現,這場鬧劇實則為競爭公司的蓄意挑撥,目的是為了攪亂對手的融資計劃。就這樣,這家投資機構因項目方的隱瞞和自身疏忽錯過了一個項目。
還有更荒唐的案例。《晚點LatePost》曾報道,一家管理規模超過 25 億美元的頭部美元基金遇到過這樣的一幕——一家西南地區創業公司,為了應付投資機構的盡調,自己租地方裝修出了一家 “銀行”。
進行盡調的時候,“柜臺小姐” 彬彬有禮地將公司銀行流水單遞給盡調員,目送對方離開后,演員們隨即散去。不到一個月,這家公司拿到了上述基金數億人民幣投資。最終因為公司數據造假被公安部門盯上,投資人才發現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深圳一家醫療基金的投資總監向投資界分享她見過的盡調——國內一家頭部機構將自己的盡調報告有償分享給跟投機構,以此分攤與第三方盡調公司合作的費用,“如果不買一般就會主動退出跟投。”
現實總是更魔幻。這些充滿戲劇性的一幕幕,勾勒出VC/PE圈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摘自-投資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
---|---|
2022年的7大賺錢機會,第5個略扎心 | 2013選擇封殺微信:這或許是馬云和阿里 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