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哲:一個千億市值新消費公司的誕生
時間:22-05-17 來源:中歐EMBA
衛哲:一個千億市值新消費公司的誕生
管理資產超過160億元的嘉御資本,所投企業不乏有在新消費領域炙手可熱的公司,包括泡泡瑪特、滬上阿姨、鍋圈食匯等。
其董事長兼創始合伙人衛哲相信,中國在未來十年,會誕生至少100家市值過千億的新消費公司。在此之前,他擔任過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和百安居中國區總裁。
在中歐EMBA主辦的2022展望論壇上,衛哲與我們分享了一個千億市值的新消費公司是什么樣的,以及在新消費領域,好消息在短期內會蓋過壞消息。
1
做消費的三要素
「人、貨、場」
新零售談的是「人、貨、場」中「場」的變化,如果你只是對銷售場所做變革,而忽略了對消費人群的理解,忽略了你的「貨」的迭代和發展,只是去改變那個「場」是沒有意義的。
「人」:人群標簽
新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壞消息是25-30歲的年輕人總數是下降的,好消息是他們搬到城里生活的比例提高了很多,這樣消費品真正能觸及到的年輕人更多,好消息在短期內會蓋過壞消息。
做消費領域,人口結構需要進一步剖析。
1. 打透25歲女性人群,上下左右會溢出
2011年我們叫打透85后,現在叫打透95后,很多人說我們變了,其實沒有變。
2011年85后是25歲,現在95后25歲,我們就喜歡25歲的女性。如果目標人群從20歲到40歲的女性都覆蓋,等于沒覆蓋,只有針足夠細,你才能扎得進去。
打透25歲女性這個人群,上下左右會溢出。25歲女生大概是離開大學兩三年了,有自己獨立的收入,有自己購物的權力,很快結婚生孩子,所以打透了,她還能影響另一半。
40多歲想青春永駐,可能會看看25歲的女孩是怎么消費的;而年紀小的會抬頭看25歲的姐姐是怎么消費的。
2. 85后到95后有很不一樣的變化
95后到了25歲的女性,跟十年前,85后到了25歲的女性有沒有區別?如果沒有,就沒有新的市場或者投資機會,因為當年服務好85后的品牌,能夠繼續服務好95后。
但其實,85后到95后有很不一樣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個方面,85后是溫飽一代,95后是小康一代。85后追求商品的性價比,好用比好玩重要,95后喜歡小包裝,產品精細化專業化,好看和好玩比好用還重要,她們更看重拍照的可曬性強不強。
從前做零售最管用的促銷有兩招,一個叫加量不加價,可樂多出100毫升,但價格一樣,買的人一定會多。今天對于95后,你的包裝做這么大,他不會選擇你,因為可樂打開了短期內喝不完就越來越難喝,所以現在的可樂要做小。
100毫升的迷你罐,其實每百毫升價格特別貴,無所謂,反過來做。
第二,從前什么東西都是三合一、四合一,這是極致的性價比,消費者覺得我賺了。今天正好相反,什么東西都多合一的話,就顯得不專業,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今天做消費品要把它倒過來,一拆三、一拆四。
這是從溫飽型走向小康型的必然變化,加量不加價、三合一都是打溫飽型的,一拆三、減量不減價是小康型生意的做法。
第二個方面,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是1970年以后推出的,85后是獨生子女1.0,他們雖然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但是有堂表親的關系在。
而95后是獨生子女2.0,他們既沒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沒有叔叔、阿姨、堂表兄妹……家庭變得更小、更垂直了,95后沒有其他人要去取悅,更多是悅己,所以95后的閨蜜和寵物會變得更重要。
第三個方面,85后跟隨互聯網長大,中國著名的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百度都是在2000年左右誕生的,那時候85后在15歲接觸網絡,所以85后基本上是PC互聯網原住民。
十年后是2010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元年,iphne4誕生了,95后是最純粹的移動互聯網原住民。
「貨」:品類標簽
所有的消費品類都可以重新做一遍,最好是能出新品類,而不是出新品牌。在老品類里面出新品牌,理論上你還要跟老品牌干一仗,而新品類頭上沒有三座大山,更應該去看新品類。我們看好95后推動產生的新品類,其次才是老品類中有沒有機會出現新品牌。
1. 相對快消 vs 相對耐用
有相對就有絕對,絕對耐用品,比如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復購比率低,客單價又很高,而且經濟一旦不好,耐用就繼續用,所以我們是不看好絕對耐用的。
絕對快消,你天天離不開的東西叫絕對快消,比如我們喝的水。絕對快消其實受經濟影響比較小,復購頻率也足夠高,為什么不看好呢?大巨頭很難顛覆。二級市場可以看絕對快消,一級市場我們不看絕對快消。
相對快消,用互聯網的觀點來看叫頻率和ARPU值,就是以周和月作為消費頻次,屬于周活或者月活產品,客單價在幾十塊到一百多塊,不會特別高。它的頻率相對高,即使經濟不好,這點「小確幸」還是可以有的。
相對耐用就是大約一年左右要更新的,很多小家電,電動牙刷、剃須刀,客單價大概幾百,很少超過一千的貨品,經濟不好對它影響不大。
我們在「人、貨、場」的「貨」,很關注相對快消和相對耐用。
2. 合法成癮性消費
成癮性是能夠通過數據來判斷的,成癮性和復購無關,只和一旦留存后的年均客單價是否上升有關。
喝奶茶、吃火鍋,是成癮性。為了泡泡瑪特的隱藏款,不停抽盲盒,也是會上癮的一件事。在我們的投資中,會注重這些產品是不是合法成癮性,或者把它改造成合法成癮性產品。
3. 「器材+耗材」組合
消費品里面有耗材型公司,也有器材型公司,最好的公司就是「器材+耗材」的組合。
一支電動牙刷這樣的器材下去,耗材是躺贏的。反過來做耗材的公司會問,能不能通過鎖住一個器材,把耗材帶動起來。
比如說鍋圈食匯這個公司,他們面臨著吃火鍋季節性較強的問題,在夏天人們普遍吃燒烤,吃火鍋的次數少了。吃火鍋的器材很多人都有,但燒烤沒有。
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出了無油無煙,在家里可以用的燒烤架。目的不是想賺烤架的錢,甚至可以免費送,希望你看到器材受到刺激,就會多來買燒烤的耗材。這就是把器材鋪進去,以帶動耗材的銷售。
「場」:業態標簽
我們在談「場」的時候,首先要問我們的產品是電商友好型,還是電商非友好型?這不是站在投資人的角度看,而是站在一個消費者的角度看。
一箱水是電商友好型,你不能讓消費者把一箱水扛回去。但如果買一瓶水,就是電商非友好型,電商沒有辦法為一瓶水提供服務。
零食的「場」也在變化,今天的年輕人嘴又饞又怕發胖,所以每一樣都吃一點,我們看到又回到了散抓散稱的時代,還能試吃,電商配送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零食這個產品從電商友好型變成了電商非友好型。
開店我們又得問,產品是商場友好型還是商場非友好型。火鍋店原來是商場友好型,海底撈大量的店是開在商場里面的,火鍋為什么變成商場非友好型?因為商場晚上10點就關門了。
所以今天冒出來新的火鍋店全是開在路邊的,經營到凌晨五六點,同樣的租金,經營時間長了四五個小時,收益當然好,還不會丟掉年輕消費者。年輕消費者晚上11點要吃火鍋,一搜海底撈全關了,只有路邊店還開著。
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按照「場」的次序來問,電商友好你就扎扎實實做電商,電商非友好你才能開店,開店是開在商場里面還是開在街邊,要問你這個品類是商場友好還是商場非友好。
高頻低客單價,店要足夠小;低頻高客單價,店要足夠大。
奶茶是高頻低客單價,我從來不看好奶茶大店,里面的座位要么是空著,要么是外賣小哥在坐,所以盈利模式不可能會好。我們有一句口訣叫:投資小店,有廁所沒廁所,我們投沒廁所的,有座位沒座位,我們投沒座位的。
投消費,每家公司有兩種能力,一種叫需求側把握能力特別強,一種叫供給側能力特別強。
所謂的網紅品牌全部是需求側能力強,而過去幾年,很多網紅品牌、新消費公司倒掉了,都屬于去抓了需求側的能力,卻跑不遠,紅極一時,衰退得也很快。
未來的新消費,大家一定要花精力和投資,去把自己在供給側的優勢做起來。
2
新消費品牌的絕招
消滅淡季
淡季意味著你的資源閑置。鍋圈食匯有一個知名缺點,即夏天吃火鍋的少,那我們把燒烤做起來,就基本消滅了淡季。奶茶正好相反,夏天是旺季,冬天是淡季,滬上阿姨在冬天時,推出五谷雜糧茶、血糯米茶等熱飲茶,完全消滅了淡季。
淡旺季不僅僅是一年四季,對于格樂利雅而言,結婚在一年四季沒有區別,但是消費者大多在周末辦婚禮,因此,周一到周五場地空著,那可以辦企業團建、年會和培訓會等。
「消滅淡季」的思維非常重要,在經濟形勢并不太好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你資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單店和私域用戶
PC互聯網時代,人機是分離的。移動互聯網就不一樣了,今天消費者來店是人機合一的,在人機合一的前提下,才誕生了品牌DTC(Direct To Customer,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營銷模式),才給了門店建自己私域流量的機會。
你不去做,人流就是人流,你去做了,人流有可能變成留人,人機合一時代給了我們對「場」進行變革的機會。
降低體驗門檻,小包裝多組合
85后喜歡加量不加價,包裝越做越大。現在年輕人則愿意體驗新東西,商家要降低門檻,小包裝多組合。
好玩>好用(可曬性)
今天只做好用是不夠的,經常要問,你的產品夠好看嗎?夠好玩嗎?
我們評估一個品牌的時候經常會看在社交媒體上,同一個品類中哪個品牌的可曬性最強,就證明它做到了好看、好玩。
人頭>磚頭(會員制)
我們今天要數人頭,不要數磚頭,對人的經營要大于對產品的經營。所以如何建立起核心電子會員體系是需要格外關注的。
3
像「宗教」那樣建立品牌
主流宗教的用戶數都是過幾億的,黏性最強,代代相傳。所以做消費,我們就認認真真向宗教學習。
第一,宗教一定有符號感,做消費品牌也要把產品的符號感做出來。
第二,宗教和品牌都需要有教堂或圣殿。
我們去歐美旅行,看到很多鄉村小教堂,在任何一個鎮,教堂所在的位置一定是這個鎮的中心。宗教既有圣殿級的大教堂,也有觸手可及的鄉村小教堂。而做品牌,你要問產品圣殿級的旗艦店是什么?
第三,任何宗教都有經典,品牌要有故事。
經典不是說教,而是故事。你的品牌圣經是什么?背后有故事嗎?故事中有沒有經典?
第四,員工和店長應該是傳教士。
當年迪卡儂是我引進的,迪卡儂到現在還堅持任何店員、總裁、副總裁,必須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因為迪卡儂是做體育用品的。
泡泡瑪特也是一樣,所有的店員必須是潮流玩具的粉絲。這對95后特別重要,85后或者85前是干一行愛一行,今天95后要愛一行干一行,他真喜歡這個工作,拼命給你干,粉絲服務粉絲比什么培訓都好。
第五,要有儀式感。
每個禮拜做禮拜,是「周活」用戶,而圣誕節是最大的年度儀式感。
當你有高頻的儀式感時,紀律性就很強。我們做消費品牌,要問你的儀式感怎么構成,怎么培養用戶對你的儀式感。
第六,塑造教主。
很多品牌的創始人就像教主一樣。這是雙刃劍,一個好的消費品牌可以是有教主的公司,也可以是無教主的公司。
偉大的公司必須大,大的公司不一定偉大,大公司和偉大的公司中間就差三個字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個偉大的消費品牌,一定具備利他的大愿望。
摘自-中歐EMBA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血虧千億!對沖基金爆出“最大虧損” | 兩天從天堂到地獄!2700億一夜歸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