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最卷的投資領域,今年砍了
時間:22-06-16 來源:投資家
去年最卷的投資領域,今年砍了
瘋狂的半導體漲價潮,在持續18個月之后,出現了掉頭向下的跡象。
這段時間,先是有三星、小米、OPPO、vivo等手機廠商接連“砍單”,中國主流安卓手機廠商已經削減了約1.7億部手機訂單,約占2022年出貨計劃的20%;后是有筆記本電腦廠商迎頭趕上,幾乎所有一線PC品牌都開始下調年度出貨目標,宏碁、華碩等品牌下調幅度平均超過20%......
許多機構更是直接表示:半導體旺季將終結。如野村證券4月起改變對半導體偏多看法,表示半導體“下半年將無旺季效應”,將進入訂單、獲利下修期,預期股價落底時間最快在7、8月后。
而半導體的冷風,也吹到了資本市場。據勾股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半導體ETF跌幅將近30%,較歷史高點(2021/7)回撤40%。市值TOP10中,中芯國際去年至今最大回撤44%,韋爾股份為61%,北方華創和中微公司均超過50%。卓勝微作為過去30倍超級牛股,回撤一度達到69%。
一級市場的“天價半導體”之風,也開始發生逆轉。據某投資人表示,過去兩年遇見的半導體項目,估值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即使這樣也有大量的投資人搶著投資。而創業者的姿態都十分咄咄逼人,但今年以來態度發生了大轉彎,已經敲定估值的紛紛加快融資節奏,其他的項目則主動出擊尋找投資人,“主動表示可以在上一輪估值基礎上加一點點,甚至平輪。”
但量價齊跌,可能才只是剛剛開始。
一
無VC不半導體,行業投資有多卷?
“無VC不半導體”的盛況,是過去兩年資本市場上演的奇景。
在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大環境下,可供VC/PE選擇的優質賽道并不充裕,而半導體行業在技術、市場、退出渠道上的確定性顯得格外誘人,引得大量資本趨之若鶩,還吸引了一大波原本扎堆在新消費、互聯網等的投資人。
供求決定價格,半導體項目的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機構們只有“take it or leave it”(要么接受要么出局)的選擇。所以行業的投資開始內卷,機構們明明已經心里滴血,但還是咬著牙,與同行的競爭誰估值開得更高、投的更多更快,甚至市場不乏A輪融出B輪、C輪估值的案例。
半導體行業投資之火爆,從汽車智能芯片創業公司地平線就能看出——C輪融資輪到從C1到了C7,輪次之多聞所未聞,而且“已經不是靠搶就能進,企業對投資方要求很高”。
投資方陣容之豪華也是蔚為壯觀,幾乎囊括了市場上大部分活躍的專業機構和產業資本,這一輪融資金額已經遠遠超過大多數知名公司的IPO,估值也漲至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0億元)。
在資本的助推之下,相當多半導體公司在成立一年就能有好幾億的估值了,再快速經過幾輪融資后,估值就能暴漲至幾十億——到這時,無論是企業還是資本,恐怕已經沒人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產品了。
不少投資人表示,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過去兩年半導體的估值暴漲現象。但時間來到今年,更為刻骨銘心的事情來了——半導體新股大面積破發。
投資的企業雖然成功上市,基金卻反而陷于虧損。進入2022年以來,半導體新股都不好過。據Wind數據,2022年初至5月,半導體與半導體設備新股破發率達到了80%。
在四月期間,甚至上演了7家半導體企業IPO、有5家上市首日破發的盛況。在這其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追捧、自帶獨角獸光環的明星公司。
比如翱捷科技,號稱“基帶芯片第一股”,其第一大股東為阿里巴巴,其他股東還包括小米、上海浦東系,投資大咖紅杉資本、深創投、紅土創投等。然而“出道即巔峰”,股價從發行時的164.54元/股跌到了如今的69.90元/股,60%的市值就這樣蒸發了。
行業終于開始漸漸認清現實——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創新,而非估值。只是在前幾年狂熱浮躁的環境下,人人都忘記了這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
“這些企業已經被投爛了。”有業內人士表示,相當多半導體項目在這兩年拿到的錢,已經透支了太多的、甚至未來都達不到的價值。
二
“天價半導體”的根本邏輯變了
從產業端來看,“天價半導體”的邏輯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支撐高估值的基礎不復存在。
半導體下游應用主要包括5個領域——智能手機、PC、消費電子、ICT基礎設備、工業控制、汽車。但現在,這些領域的需求均出現了明顯縮減的情況。
在需求萎靡之下,供給卻出現了芯片產能過剩的情況。
此前半導體的暴漲,是由于疫情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產生巨大沖擊,產能供給明顯不足。加之美國制裁大棒的威懾,中國為了規避斷鏈風險,也加大了半導體行業的戰略投資。
熱潮之下,各大廠商都在大幅提高產能,到了現在,由于需求不振,這些大幅提升的產能開始過剩。
雪上加霜的是,海外的產能供給也在持續修復,其他國家都開始擼起袖子加油干。像美國已經準拿出520億美元,用于支持芯片生產。歐洲拿出了430億歐元的芯片法案,想要提升歐盟自身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
而且對于國內的半導體企業而言,看似高大上,個個都是高科技的包裝,但其實主要聚焦在中低端,未來在需求減退、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將會遭受到更加猛烈的沖擊。
其實這種下滑的苗頭,已經在一季度上市公司的財報中得以體現。以國內半導體龍頭卓勝微為例,在過去3年,利潤分別增長206%、116%、99%的情況下,2022年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卻下滑了6.7%。而另一大龍頭韋爾股份,一季度歸母凈利潤下滑13.9%,對比過去3年分別高達221%、481%、65%的利潤增速,一些不同尋常的信號已經顯現。
總而言之,半導體的量價齊跌,可能才只是剛剛開始。而產業端的變化,也會傳導到資本市場上。
三
從一哄而上到一地雞毛,
科技創新不能是“名利場”
說白了,還是資本市場過于急功近利。對企業寄予了不切實際的期待,親自喊上去的估值就相當于親手制造了泡沫,就必須為此承擔后果。
比如卓勝微,一家在國際市場占有很小的新兵蛋子半導體設計公司,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市占規模都與國際龍頭相差很大,卻硬生生地被YY成“科技茅臺”。
自2019年6月18日上市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股價一路飆漲。卓勝微上市初每股發行價35.29元,股價在2021年6月30日達到544.68元/股的頂峰,漲幅達1443.44%,市值直逼行業國際老大,但當下股價卻僅有195元,下跌已不是僅僅用腰斬來形容。
還有曾經眾星拱月般的“芯片獨角獸”寒武紀,上市時光環籠罩、明星資本加持,上市首日的股價漲幅一度超過300%,市值突破千億。但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寒武紀的股價卻坐了過山車一般急轉直下,如今股價跌到了64.5元、市值258.6元,與1194億元巔峰市值相比,已蒸發近80%。
而在受人追捧的“獨角獸”光環之下,是連年虧損的“吞金獸”實質。據寒武紀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歸屬于母凈利仍然虧損,全年預虧8.47億元,較去年虧損擴大94.98%。再看從成立至今的凈利情況,2017年到2019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3.81億元、-4105萬元、-11.79億元,三年累積虧損約16億元。
其實,人人追捧之下,半導體行業實際已經呈現巨大泡沫。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半導體自主創新之夢愈發迫切,掀起了一波熱火朝天的半導體投資建設盛景。“做水泥、做飯店、做海鮮的公司都來做芯片,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數量大增。”
前段時間,有家新近沖擊創業板IPO的公司引起社會關注——據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20日,芯微電子在冊員工本科學歷16人,占比2.02%;高中及以下學歷占比82.47%。有網友戲稱:“靠大專生研發芯片,果然不同凡響。
盛況之下,不只是資本期待在半導體賽道上一夜暴富,還有無數期望財務自由的中國半導體從業者。
在2020年末開始啟動的全球芯片漲價潮之中,芯片價格是幾百倍的瘋漲。就連余承東也吐槽,汽車行業一顆普通的芯片,市場價為10-20元,現在被炒高至2500元,而一輛車需要9顆這樣的芯片。
在這股熱潮之中,市場上傳出了半導體銷售從業者各種換車換房的神話和奇跡。歐美原廠炒貨,大代理參與炒貨,分銷商瘋狂囤貨漲價,各種大小機構芯片銷售以各種方法和手段去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奶酪。
但創投市場的一片火熱,股價的一路上漲,卻沒有技術和研發的切實支撐。如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顧文軍曾經評價,在半導體產業競爭的森林之中,國內有大象,也有狼、有狗,但更多的是兔子和螞蟻。但是,國際上競爭形勢都是大象、獅子、老虎在競爭,并且在不停地的整合。
總而言之,無論“天價半導體”,還是“半導體估值被砍”,都需要我們產業認真反思——板凳要坐十年冷!技術創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哄而上的擁擠勢必會造成一地雞毛的結果。
摘自-投資家
上一篇 | 下一篇 |
---|---|
85后男生締造千億估值,VC集體錯過 | 誰在將比亞迪推上王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