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下臺積電,能解決我們的芯片問題嗎?
時間:22-06-22 來源:世界靈敏度趙靈敏
拿下臺積電,能解決我們的芯片問題嗎?
目前,全球資訊科技產業每年的產值大概是4.4萬億美元,而它最大的瓶頸和制約因素,就是產值1000億美元左右的芯片代工產業。
幾乎在其他所有領域,代工環節都是地位很卑微、附加值很低的部分,時刻會擔心訂單的流失;只有在芯片領域,代工企業得以反客為主,大家都得求著它盡快給自己安排代工。
而在全球芯片代工企業中,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臺積電。
早年芯片企業屬于一肩挑,從設計、制造、封測一路做下來。1970年代,臺積電成立之后,創始人張忠謀首創了只做代工的模式,亦即只做制造和封測,不管設計、也沒有自己的品牌。
幾十年下來,這個模式大獲成功,目前芯片代工產業1000億美元左右的產值里邊,臺積電一家就占了接近700億美元。
此外,臺積電的市場份額也占到全球芯片代工產業的60%左右,韓國的三星占了接近20%,第三名的格芯、第四名的聯電、第五名的中芯國際,市場份額都是個位數
目前,業界將10納米制程以下的芯片認定為高端芯片。在這個領域,排名第三的格芯和第四名的聯電都已經放棄研發,集中精力做低附加值的低端芯片。只剩下了臺積電和三星能做高端芯片,其中臺積電一家,就占了全球高端芯片代工領域92%的份額,三星為8%。
本來,全球早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芯片分工格局,那就是美國和歐洲企業負責芯片設計,包括三星、臺積電在內的亞洲企業,主要負責制造和封測。
但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后,全球范圍出現了嚴重的芯片短缺現象。由于疫情之下,人們只能長時間待在家中,導致對于電子產品的需求大增。
而跟消費電子產品所需要的芯片相比,汽車芯片的附加值要低很多,所以在芯片代工產業的排序里邊,汽車芯片就排得很靠后。這也是汽車芯片短缺的情況尤為嚴重的原因。這導致從福特到豐田,全球幾乎所有汽車巨頭都一度出現了停工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之前不甚關注芯片制造的美國、日本,現在也都開始著急起來。
臺積電原本已經在美國華盛頓州開設了一家芯片代工工廠,但由于美國的產業鏈不完整,又很缺乏工程師,導致這家工廠經營得很艱難。張忠謀也一再表示:在芯片制造方面,美國并沒有什么優勢。由此可知,臺積電其實并不太愿意在美國再開一家工廠。但是美國動用政治上的壓力,迫使三星和臺積電就范。
現在臺積電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開設新工廠,三星的芯片代工廠則設在德克薩斯州。日本也拉攏臺積電,在熊本縣設立了一家芯片制造工廠,主要是做汽車芯片,因為汽車產業對日本至關重要。
在芯片代工產業中,眼下臺積電的優勢地位是非常明顯的,看不到有其他的企業能對其形成挑戰。這是因為臺積電有這么幾個優勢:
第一是資本投入。臺積電一年的營業收入接近700億美元,而它的資本投入一年就超過了400億美元,因為它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企業盈利能力很強,要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自然有意愿也拿得出這么大的資本投入,而其他企業就很難做得到。
第二是人才資源。作為高端制造業,芯片的制造要保持極高的良品率,員工的經驗至關重要。經過數十年的積累,臺積電擁有業內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
一方面,因為臺積電在業內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員工自然不愿意輕易離開;另外,想離開的人也要受到競業條款等一系列限制,不是想走就能走的。這樣一來,其他企業就很難挖到高端人才。
第三,臺積電也是全球化的產物。在全世界依賴臺積電的同時,臺積電也對其他企業形成了依賴。臺積電需要荷蘭的ASML供應光刻機,沒有ASML的極紫外線光刻機,臺積電也做不出高端芯片;在芯片制造過程中,還要使用化學試劑和材料,這方面日本企業一騎絕塵,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如果沒有其他企業提供原材料和設備,臺積電也是玩不轉的。這就好比做一桌菜,除了有廚房之外,還需要廚師的經驗,食材和調料,乃至于鍋碗瓢盆,空擁有一個廚房本身,是做不出一桌菜的。
因此,國內不斷有學者呼吁“拿下臺積電解決我們的芯片問題”,這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摘自-世界靈敏度趙靈敏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幣圈“雷曼時刻”:14萬億“灰飛煙滅”!15萬... | 任澤平演講精華:中國經濟的十大預言, 點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