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再下狠手,被斷供的高端芯片,國產 “替代不了”
時間:22-09-15 來源:創業邦
美國再下狠手,被斷供的高端芯片,國產
“替代不了”
繼2800億芯片法案、對EDA軟件實行出口管控后,美國對中國GPU領域再次下手。
8月31日,英偉達在一份公告中稱,美國官員已要求英偉達停止向中國企業出售兩款為人工智能任務設計的頂級GPU計算芯片A100和H100。與此同時,美國另一家芯片公司AMD發言人也表示,該公司已經收到了新的許可證要求,將停止向中國出口MI250人工智能芯片。
9月1日,英偉達在美股開盤前披露相關事件最新進展,公司已經獲得美國政府授權,繼續公司開發H100集成電路所需的出口、再出口和國內(技術)轉讓。該授權還允許公司在2023年3月1日前為A100的美國客戶提供必要的出口支持。聲明還指出,美國政府允許該公司在2023年9月1日前,通過其位于中國香港的設施繼續運輸和履行A100和H100芯片訂單。
但該聲明未能挽救英偉達的股價。當日,英偉達股價大降7.67%。該公司股價已經連續五個交易日下跌。
受禁售消息影響,中國GPU概念股迎來爆發。9月2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上漲20%,漲停封板。海光信息、龍芯中科、景嘉微等相關概念股漲幅居前。
在一級市場,近兩年,國產GPU也成為最吸金的賽道之一。壁仞科技、摩爾線程、沐曦、天數智芯、登臨科技等國產GPU創業公司紛紛完成巨額融資,甚至單筆融資額就達10億、20億,不斷刷新融資紀錄。
國產GPU公司的機會真的來了?現實恐怕沒那么樂觀。
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國際巨頭用幾代人、數十年的巨大技術與時間投入積攢下的實力,我們想靠著一兩代和幾十名工程師就超越?夢都不敢這么做。”
01
被斷供的高端芯片國產“替代不了”
GPU芯片被視為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語言處理等應用領域的“心臟”。作為通用算力的核心部件,高性能GPU則具有更為強大的并行數據計算能力。
此次被限制的用于數據中心的GPU芯片,也被通常稱之為AI芯片、AI加速器或計算卡,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
資料顯示,A100是英偉達2020年9月發布的7納米GPU芯片,H100則是英偉達2022年3月發布并預計將在三季度上市的4納米GPU芯片。英偉達表示,H100將大型語言模型的速度比上一代提高了30倍,在人工智能培訓、實時深度學習推理、百億億次高性能計算以及數據分析領域表現出色。
這兩款GPU產品,可以說是市場上能夠獲取的最高性能GPU產品之一。
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20個H100 GPU 便可承托相當于全球互聯網的流量。客戶借助英偉達的NVIDIA AI Enterprise軟件,可以將AI模型開發時間從80周縮至8周。
這樣強大的性能,客戶們自然趨之若鶩。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一片英偉達A100 GPU甚至要賣到三千美元左右,“不僅貴,國產還替代不了”。
那么,在國內都有誰在使用呢?
我們從英偉達最近發布的一篇新聞稿中可以一窺究竟: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滴滴云等云服務商以及新華三、浪潮、聯想、寧暢等OEM廠商都是其主要客戶,因其超強算力被廣泛應用于云端的AI模型訓練和執行推理。
在國外,情況同樣如此。
英偉達2022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中透露,特斯拉最新的超級計算機使用超過7000枚A100 GPU進行自動駕駛訓練。Facebook在今年初宣布,今年建成的AI研究超級集群至少采用了6080枚A100 GPU。
數據顯示,英偉達在數據中心GPU市場占比超過80%,在云端訓練市場占比90%,云端推理市場占比60%。
可見,英偉達在這一領域是毫無疑問的王者。
02
不斷刷新融資新紀錄的GPU賽道
正是看到近兩年“國產替代”的機會,國產GPU賽道迎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火熱態勢。
在剛剛結束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瀚博半導體、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愛芯元智、寒武紀等一眾國產GPU和AI芯片公司紛紛展示殺手锏。
瀚博半導體發布了其首款國產7nm云端GPU芯片SG100。相比目前國內GPU芯片,這款芯片不涉足圖像渲染,而是聚焦于通用計算,集渲染、AI、視頻于一體。。
壁仞科技則首次向公眾展出BR100 系列通用GPU芯片,入選WAIC八大 "鎮館之寶" 之一,其特點是算力達到每秒千萬億次計算,在官方的宣傳中稱創造了全球通用GPU芯片算力紀錄。
八大"鎮館之寶" 的另一款芯片則是天數智芯7nm通用GPU推理芯片“智鎧100”。此前,天數智芯已推出了云端訓練芯片天垓100,是國內唯一已量產的通用GPU。目前,天垓100已累計獲得2.3億訂單額,覆蓋100多個行業300多個客戶。
一位芯片創業者曾對創業邦說,“國產替代”是中國不可阻撓的大趨勢,國內有著更充裕的資金研發出一款能夠與英偉達、英特爾等巨頭相抗衡的世界級大芯片,也是這個理由讓他回到了國內創業。
GPU也成為了近兩年最為吸金的賽道之一。
睿獸分析顯示,曾創造A輪融資紀錄的壁仞科技,至今已完成四輪融資,融資總額超50億元人民幣。而摩爾線程成立不到100天就躋身獨角獸行列,成立一年內融資了30億元人民幣,并刷新了最高單筆融資金額20億元A輪融資的新紀錄。
今年7月,天數智芯也對外宣布完成了超10億元人民幣的C+輪及C++輪融資。同月,沐曦也宣布完成了10億元人民幣Pre-B輪融資。
這些高端玩家,每輪融資動輒數億元,背后的股東更是大牌資本云集。投資機構之所以看好GPU賽道,正是源于背后的巨大市場。
根據Verified Market Research數據,2020年GPU市場規模為254.1億美元,圖像顯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需求支撐GPU市場持續增長,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1853.1億美元(約合12000億人民幣)。
中銀國際旗下渤海中盛基金董事長王立新曾表示:“人類即將進入智能計算時代,元宇宙、自動駕駛、機器人、生物計算等都離不開GPU的賦能,對GPU芯片的需求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03
估值倒掛,“眾星捧月”背后的隱憂
在機構們“眾星捧月”的同時,也有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人表示擔憂。
一位投資人直言,GPU創業公司的核心邏輯就是國產替代,國內客戶需要有英偉達之外的替代方案,其實并沒有別的原因。
在芯片領域,生態異常重要。在GPU領域,英偉達憑借著二十年的耕耘構建了自己的技術生態,包括四層技術棧:硬件、系統軟件、軟件平臺、應用框架。
當一個賽道的生態是“一家獨大”時,GPU創業公司就要重新開發一套類似于“翻譯器”的軟件,使得用戶能夠從英偉達的軟件生態中遷移過去,但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學習成本、遷移成本以及效率方面都會存在巨大的難題。
同時,其他公司也只能針對特定任務進行創新,很難長成一家平臺型公司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曾表示,GPU賽道目前現狀是“大廠出來的高層創業,這件事又很少有人能做,估值越炒越高”。
他還提出了三個問題:既然壁壘高,為什么又會出來一堆GPU公司?一個GPU搞這么多創業公司靠譜嗎?到時候市場上容不下太多,風險還是很大的?
另一位硬科技投資人也談到,近年來半導體行業整體估值水漲船高,特別是部分細分領域已經到了高燒階段,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泡沫。
他指出,GPU賽道本身無疑是一個大賽道,但其具有三個明顯特點:
其一,技術難度非常高。
其二,做GPU不只是做一顆芯片,更多地是背后的產業生態。英偉達通過20多年巨量資金的投入才做到如今的行業地位,如今國內已經涌現多家GPU創業公司,其創始團隊背景也無非是出自英偉達、AMD、英特爾這幾家公司,對于他們來說距離成功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三,GPU是一個典型需要大資金量投入的賽道,決定了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是高舉高打的玩法,不斷需要巨額融資才能維持運作,距離其自身擁有造血能力還有著很長時間。
從項目的全生命周期考慮,一二級市場倒掛項目的增多也會反過來影響整個資本市場中企業估值定價的邏輯。他明顯感覺到,今年以來,機構出手普遍謹慎了很多,對于融資時一味地追求高估值、估值過于不合理的項目會尤其謹慎。
“有些GPU創業公司僅靠PPT更新了幾個版本,就可以在一年內把估值從10億提升到100億,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的價值成長,只是單純的估值數字增長。”
加速超車固然重要,更要重視客觀規律。
摘自-創業邦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離開VC,今年我去投鋰礦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