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連黑石也沒賺到錢
時間:22-10-31 來源:投資界
今年連黑石也沒賺到錢
黑石也沒能幸免。
上周,黑石集團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正式出爐——Q3營收10.58億美元,同比下滑83%;凈利潤37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32億美元相比只剩下一個零頭了。盡管面臨著凈收入自由落體的局面,但這家PE巨頭依然在這一季度逆勢流入448億美元,總管理規模再次創下歷史——9509億美元。
黑石的遭遇并非個例。如我們所見,美股IPO市場正面臨著近20年以來最嚴重的枯竭狀況,不管是創業公司、投資機構亦或是投行,都在經歷著不同程度的震蕩。當天財報電話會議上,掌門人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直言:“2022年第三季度是市場幾十年來最困難的時期之一。”
大洋彼岸的另一邊,國內一級市場也在經歷著相似的一幕。這一年,大家在種種波動間過關斬將,恍然間2022年已經走進尾聲。
黑石過去3個月:
收入銳減8成,凈利潤快沒了
我們試圖從最新披露的財報中,一窺宇宙第一大PE的境況。
面對美聯儲的激進加息以及經濟衰退的預期,黑石渡過了一個相對慘淡的Q3——財報顯示,黑石第三季度營收10.5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2.24億美元,同比下降83%。利潤方面,黑石在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70萬美元,上年同期32億美元;歸屬于公司凈利潤則為229.6萬美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14.02億美元,堪稱滑鐵盧。
同時受市場波動影響,黑石第三季度投資產品銷售出現戲劇性放緩,僅出售了150億美元的資產,是上一季度出售金額的一半,這也直接削減了其通過營利性銷售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的季度可分配收益下降16%至13.7億美元。
黑石坦誠表示,第三季度凈收入大幅度下降,也有自身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價值下降的原因,加上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動蕩和央行利率上升,直接阻礙了黑石將投資兌現以換取高價美元,從而對其三季度業績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這一季度,黑石的投資虧損為9.22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收益為47.56億美元。
為此,黑石降低了未售出投資的整體價值,其中私募股權基金下調0.3%,房地產基金和二級基金分別下調了0.6%和2.3%。
這一結果預示著,這個在低利率時代創造財富,并在整個經濟中積累影響力的行業將迎來一段嚴峻的時期。今年以來,黑石股價已經下跌逾30%。
“我們的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和經濟放緩,加上持續的地緣政治動蕩,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極其困難的環境。傳統的一些投資組合今年迄今下跌超過 20%,是近 50 年來的最差表現,鑒于美聯儲承諾繼續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脹,幾乎所有領域的情緒都可能保持負面。”這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蘇世民表示,“我們在一段極端市場動蕩時期保護了客戶資本,就像我們在自身歷史上許多個具有挑戰性的周期中所做的那樣。”
他補充表示,投資者“發現僅通過投資傳統資產類別很難實現其目標。這就是為什么全球的LP選擇增加對另類資產的配置(即私募股權、房地產、對沖基金和基礎設施),尤其是對黑石而言。”
黑石總裁兼首席運營官Jon Gray也直言:“這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下,買家、賣家和貸方都會暫停,交易量會放緩,直到人們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盡管營收與利潤等多方面數據不太樂觀,但這家PE巨鱷在募資方面依舊彰顯了極強的號召力——財報顯示,黑石三季度資金流入448億美元,總資產管理規模達到歷史性的9509億美元,同比增長30%,其中收費收入管理規模為7059億美元,同比增長34%。
同時,黑石也正在為一只新的旗艦私募股權基金籌集資金,預計將吸引逾300億美元的認購,該季度期間已爭取到145億美元的新私募股權基金認購。
黑石預計,2022年其管理規模將提升至1萬億美元。這是他們計劃在2026年實現的目標,如今很快要提前實現了。1985年成立于紐約,黑石將成為全球第一家萬億美元PE。
風暴席卷華爾街
美股IPO迎來最長干旱期
透過黑石,我們看到華爾街震蕩一幕。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加,華爾街在加息周期之下迎來慘淡的一年。
上周,高盛報告連續第四個季度利潤下降:凈營收119.8億美元,同比下降12%;季度凈利潤30.69億美元,同比下降43%。與此同時,這家叱咤風云的華爾街投行啟動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業務重組——把交易和投行業務合并為一個部門,使該行從四個部門縮減至三個部門。
更早之前,為應對當前境況,曾高調招兵買馬的高盛重啟了末位淘汰機制,并著手進行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500人或將被淘汰。由此,高盛成為華爾街上又一家開始裁員以控制開支的頭部投行。
高盛并不是華爾街唯一放緩腳步的投行。近期,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富國銀行等主要華爾街巨頭已陸續披露財報。受市場影響,這些大行們第三季度業績相比去年同期紛紛下滑,尤其投行業務下滑明顯。其中,摩根士丹利也開始研究潛在的裁員事宜。
在高通脹、匯率波動、普遍回調的沉重打擊下,市場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的又一次嚴重跌幅。而華爾街投行大鱷們的處境,也源于新股市場的低迷。眼下,大批企業打消了發行股債的念頭,科技IPO市場正在顯著降溫。
截至今年上半年,華爾街首次公開募股的IPO數量減少了90%,高收益債券發行的業務減少了75%,以及收購和并購業務減少了30%。路透社曾描述稱,美國科技公司的IPO已經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10月21日,一再下調估值的美國生鮮獨角獸Instacart宣布因市場行情動蕩暫緩IPO上市計劃。公司首席執行官Fidji Simo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極度動蕩的市場使得Instacart將取消于2022年進行首次公開發售。“市場對新股上市仍是關閉的,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10個月里沒有科技類IPO。”并補充說,這是過去25年里科技類IPO市場最長的干旱期。
另一邊,英特爾重金收購的自動駕駛獨角獸Mobileye處境同樣艱難,其估值從500億美元降到300億美元,又再跌至159億美元。10月18日,Mobileye終于確定了它的IPO估值,比最高點暴跌了2/3。
投資人退避觀望,昔日泡沫逐漸破裂,為了渡過這趟難關,裁員潮也從華爾街蔓延至硅谷,猛烈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看到,微軟被傳將裁員近1000人;健身獨角獸Peloton啟動年內的第四輪裁員,將裁員約500人,占員工總數的12%;Snap大裁員20%,涉及員工超過1200人;Lyft轉租灣區總部辦公室,硅谷大廠開始“斷尾求生”......種種現象,不甚唏噓。
2022接近尾聲
投資人:保持謹慎樂觀
2022年馬上只剩下最后兩個月。這一年,我們目睹了全球的低迷,也親歷著國內一二級市場的變化。即便宏觀環境變化持續沖擊金融市場,但我們依然記錄到了國內一級市場的一些“信心”時刻。
經歷了長達半年的低位運行后,中企上市開始呈現小幅升溫。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總結,盡管全球證券價格波動,2022年前三季度的中企IPO仍然保持常態化發行,并在第三季度迎來小幅升溫。
報告顯示,前三季度VC/PE支持的IPO占比超七成,科創板、創業板滲透率均有提升,總融資規模約為人民幣3431.12億元,同比下降18.9%,降幅相較上半年縮小26.6個百分點;其中,第三季度的融資規模為1630.80億元,同環比分別上升75.8%、103.7%。
回報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境內市場發行回報水平處于歷史高位,VC/PE被投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平均賬面回報倍數(按發行價)為5.04倍,高于2021年整體水平;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按發行日、首日以及20日計算的賬面回報倍數均高于5倍。
境外方面,港股市場第三季度的平均發行回報水平有所改善,從上半年2.10倍回調至3.73倍。但在全球流動性緊縮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所受波及較大,加之今年以來港股的上市熱門行業多處于估值調整周期,如生物醫療、房地產和互聯網等,因此,其平均賬面回報倍數顯示降低。
二級市場起起伏伏,VC/PE機構也經歷了重重考驗。在此階段,緊跟國家戰略發展趨勢、長期專注科創領域或堅持“投早投小”的VC/PE機構突破重圍。我們看到一系列頭部人民幣基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IPO成績單,如深創投前三季度收獲23個IPO,賬面金額超100億元,位列IPO成績單的第一位。
那個美元基金靠著互聯網爆款締造投資神話的時代漸漸遠去。
這個世界會怎么樣?不少投資界同行感嘆寒冬也許比想象中的更加漫長,“保持謹慎樂觀”。
而高盛在最新的報告中直接指出,伴隨著更高的政策利率和實際利率上行,美國經濟衰退的幾率增加,信用債收益率溢價有上升的風險。這將導致目前低估風險的市場在明年陷入進一步的痛苦。
所有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波動做充分準備。
摘自-投資界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今年最兇猛獨角獸誕生,估值1000億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