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身上的中國崛起
時間:23-03-22 來源:秦朔朋友圈
民企身上的中國崛起
1
“我苦,故我在”
3月2日,俞敏洪在全國工商聯一個大講堂上對電視劇《狂飆》的評論,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他說:“不太喜歡《狂飆》,因為里面的民營企業家沒一個好人,這肯定不符合事實。希望以后如果再拍有關民營企業家的片子,至少有一大半的民營企業家是好人。”
他還說,如果企業家只想賺錢或投機倒把,最后就會跟《狂飆》里的高啟強一樣,一定會出現無窮無盡的后遺癥。
企業家應該做什么?俞敏洪提到,“面向未來必須去做跟祖國發展同步的事情,必須要去做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益的事情,必須要做內心中從價值觀到底線上過得去的事情”。
幾段話拼在一起,老俞其實很清楚,高啟強并不是企業家,而是一個賺錢不問來路的富豪。
把辦企業的當成企業家,把有錢人當成企業家,把個別有錢人的陋習惡道當成企業家的行為,這是長期以來的誤解。
我喜歡《狂飆》,我認為它最有意義的是刻畫了“權力+金錢”“權力+拳頭”的扭曲的政商關系,這樣的環境讓好警察飽受委屈,也很難長得出企業家。
3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回答民企發展的問題時說,時代呼喚廣大民營企業家譜寫新的創業史。當年江浙等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時,創造了“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當時那樣一種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創業精神,是永遠需要的。”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能一直基業長青的企業并不是很多。
前一段央視《對話》推出了“老友記”系列,一共選了6位企業家,李東生,董明珠,李書福,向文波,宗慶后,曹德旺,他們背后的企業TCL、格力電器、吉利汽車、三一集團、娃哈哈、福耀玻璃,都創建于上世紀80年代,至少都有30多年的歷史。
三四十年來,他們一刻也停不下來,很苦,但“我苦,故我在”。而那些投機取巧、尋租套利的速成者,早已散去。
不過,光吃苦也是不夠的。企業家的靈魂在于創新。在于在每一個時代都能做到不掉隊,并力爭成為引領者。
向文波說,三一集團正在全方位推動數字化轉型。梁穩根提出“要么翻身,要么翻船”。過去三一的強項是機械制造,現在則要學軟件、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等等。學了還要考試,所有高管都參加,梁穩根親自監考。考試分幾個年齡組,倒數幾名要處罰,考了第一則加薪。
2
“我久,故我在”
不久前,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一書,以1982年創業的劉永好和新希望集團為載體,折射中國崛起在一家民企身上的印跡。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位先鋒人物中提到民營的一共有三處,分別是: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劉永好,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李書福,溫州民營經濟的優秀代表南存輝。李書福是汽車行業的代表,南存輝是區域經濟的代表,劉永好則是作為整個民營企業家群體的代表。
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為什么是劉永好?
一是時間久。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個體工商戶從1953年的近890萬戶減少到1977年的15萬戶。民營經濟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希望集團四兄弟1982年就在成都新津創立了一家原生態的民營企業,是最早的民企之一,且健康發展至今,經受住了每個歷史階段的考驗。
二是影響大。2021年銷售收入超2500億元人民幣,榮登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356位。同時,根據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劉永行創立的東方希望集團以2021年1845.2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39位。考慮到2022年《財富》500強的門檻值為286億美元(1931億人民幣)。可以設想,未來有一天,東方希望集團也有可能躋身世界500強。如果兄弟兩個創立的企業能獨立進入世界500強,這在500強的歷史上大概是罕見的。
三是發展全面。劉永好不只是企業本身做得好,而且在歲月的長河里,表現出了“政治上靠得住,形象上立得住”的特質。多年前,新希望就是光彩事業的重要發起人,并一直致力于社會公益、鄉村振興等等。
把握住一時的機會而成功并不難,難的是在轉軌轉型的大變局中,持之以恒,變革創新,屹立不倒,確實難能可貴。
3
“我善,故我在”
多年來,在我對企業家精神與商業文明的研究中,劉永好一直是令我難忘的一個人,雖然我們見面的次數并不多。
2007年前后,我到成都第一次訪問他。他講的內容充滿了泥土氣息,但普通話很標準,加上儀表堂堂,臉上棱角分明,頗有正派演員的英武之氣。印象最深的是他辦公室的小套間有一張簡易單人床,他說平時加班開會太晚,就在這里睡一覺。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到北京訪問他。他復盤了民生銀行歷史上的一些波折。他是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副董事長,但在2006年董事會改選時,竟然落選董事會成員。雖然憤怒,但他堅持到選舉結束才離場。此后民生銀行增發股份,他依然積極參與、表示支持。2009年3月,民生銀行董事會改選提前半年進行,他重新被選為副董事長。
這中間的過程,劉永好向我詳細介紹過。我說,這是典型的“算計”“劣幣驅逐良幣”。他卻說:“我自己也反省了一下,覺得對別人是不是苛刻了一些。”新希望當初經營狀況比較好,不用向民生銀行貸款,但別的股東有經營需求,有不少貸款,產生了一些關聯交易,也不一定就是錯。他說“應該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
劉永好的厚道和胸懷,讓我非常敬重。當時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這些過程,但凡有涉及某個個人的地方,劉永好都建議刪掉。他說:“別人還在做企業,還要在社會上立足,筆下要留有余地。”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概括劉永好,我會選擇“仁商”。哲學家陳來指出,仁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倫理上是友好、博愛、慈惠;在情感上是惻隱、不忍、同情;在價值上是關懷、寬容、和諧;在行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
新希望40年行穩致遠,歸根結底靠的是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但和劉永好“忠恕待人,養德遠禍”的仁道,也是分不開的。
企業和人一樣,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要在不斷變化又非常復雜的環境里,以最小的摩擦系數向前走,如果不能善處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一定會掉到意想不到的各種溝里。
4
“我新,故我在”
劉永好是一個酷愛學習的人。他經常帶領團隊到別的優秀企業那里學習,一有坐下的機會就會拿出一個本子做記錄。在企業家群體中,這是他的標志性動作
在他看來,年輕人對新的變化最敏感。“我們就應該虛心向這些年輕的佼佼者學習,探索新生事物,學會把握新生事物所代表的新機遇,并通過新機制、新文化和他們相結合,就能讓歷史積累的優勢資源和他們的科技創造活力生成化學反應,爆發出新的能量。”
劉永好理解的“新農味”,是有科技含量、有數據驅動、看得見青山綠水、讓年輕消費者喜歡的現代化的“農味”。
劉永好說,新希望集團的初心是“希望讓生活更美好”。養雞、豬、魚、鴨,成本低、質量好、品種多,這是貢獻。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輕人開始引領消費,手機上點一下屏幕,10多分鐘外賣就送上門來。這種新消費形式,要求前期的餐飲制作、分布式配送點、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都必須有保證,整個產業鏈在改變。
“所以我們成立了草根知本,草根知本把冷鏈物流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又如現在火鍋越來越受歡迎,麻辣口味成為年輕人的選擇。以前北方不吃麻辣,現在北方好多年輕人都喜歡麻辣。我們就孵化了‘川娃子’調味品。”
產業的變化倒逼組織的變化。過去10年,劉永好選了一些新賽道,一開始就采用合伙人制度,引進優秀人才,讓他們成為合伙人。新希望集團現在已經有了100多個合伙人企業和差不多500位合伙人,他們既是管理者又是企業家,避免了“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局限,而以企業家精神全力以赴去創造價值。
劉永好認為,好的、適合的賽道,合伙的機制,加上集團的綜合賦能,三者結合,創業成功率會大大提高。通常的創業企業,成功率不會超過10%,而新希望體系孵化的成功率超過50%。“原因就是它既具有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優勢,又有大企業、大品牌的賦能和支持。”
“新賽道就是一片片樹林,連接起來就是新的生態。我們初步形成了把大企業的架構、資源和小企業的靈魂、活力結合在一起的組織模式。”劉永好說。
5
“我正,故我在”
1982年,“言行美好”四兄弟創立了希望集團,后來花開四朵。四兄弟,四十年,個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走得很好,這在中國企業界是罕見的。
劉永好說:“我覺得與我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相關的。父母給了我們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正路。”
劉永好的父親家里很窮,為了生存從小就愛勞動,上不起好的學校,就通過當助教的方式獲取上學資格。母親也肯學習,愛幫人。父親得癌癥的時候,在病床上還在看經濟、社會方面的書,看英文。言傳身教下,他們幾兄弟都特別肯學習。
“大哥永言知識面最廣,二哥永行動手能力特別強,喜歡研究、創新,三哥陳育新在學習上也不甘落后,我也積極學習,向書本學習更向實踐學習,向樣本企業學習。最近這10年,我每年都要深度走訪一些優秀企業,基本上一個月就要去一家企業,看生產線,和創始人交流。這種長期的學習欲、學習力,我們覺得是父母傳給我們的。
“最近這幾年,我們幾個兄弟交流的頻次大大增加了,現在基本上每周通過音頻、視頻、電話交流的時間,可能是兩三個小時。有時一次就要談三個小時。通常都在晚飯后,我們一邊走路一邊電話交流。我戴了一個華為智能眼鏡EyewearII,兼具藍牙耳機功能,通過藍牙播放,效果非常好,又不影響別人。
“我們的交流內容,有科技的進展,有管理的體會,有準備投資的方向,有行業情況的分析,比如養豬業現狀、趨勢、豬周期的變化、非洲豬瘟的防范等等。
“我們向時代學習,與時代同行。我也非常感謝40多年來夫人李巍的關心和支持,也很高興看到女兒劉暢逐步成長為合格的企業家,兒子天天也在快樂健康地成長,一大批公司的年輕管理者正在成長和進步,接過老一輩創業者的接力棒。”
今天劉永好每天都要走1萬步,鍛煉身體,73歲的他有著一顆37歲的心。
吃苦,耐久,仁善,創新,正派,這是劉永好40年的畫像,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主流形象。只要他們繼續保持這種精神和品格,中國經濟就會長風破浪,不可限量。
摘自-秦朔朋友圈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一文看懂:瑞信危機中,被“一夜清零”的AT1債...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