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聽會感受
時間:23-03-30 來源:前沿觀察
三天聽會感受
連續聽了兩天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說一說粗淺的感受:
(一)
1,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應該是中國最高端的經濟論壇,沒有之一,無論是出席的經濟官員的層級,還是世界500強老總的數量,國內沒有任何一個論壇可以相比。
今年的論壇是疫情三年后,外方嘉賓首次線下參會,所以確實很熱絡,中方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
主要表現在,部委層面在論壇之外的會見接見比以往明顯增多,在論壇前一兩天,一些部委負責人就提前見了外方嘉賓,論壇進行中、結束后也有不少。過去因為這些巨頭基本每年都來,所以不一定這么多部委會外專門會見。
另外,過去經濟峰會的開場介紹中國經濟情況的演講一般是國研中心的副主任,但是今年是中財辦的常務副主任(2019年也是這個安排);而且這次會議是第一次最高層發賀信,這是論壇舉辦以來第一次。
(二)
2,這幾年其實國內外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都在筑起高墻,避免自己過于依賴他國。去年美國的芯片科學法案、削減通脹法案是典型,近期歐盟的凈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還沒有通過)都是典型。
歐盟主要是吸取俄烏沖突帶來能源危機的教訓,過度依賴俄的能源帶來了能源危機,所以在新能源領域也要未雨綢繆,在低碳和關鍵原材料產業上要更加獨立自主。
歐洲的做法與美方的有差異,也類似,就是梳理本地區對外部依賴多、可能被卡脖子的地方,然后提前限制過度依賴外部的地方,讓本土的產業成長起來。
而且,這些做法在全球似乎有普遍性,在產業鏈的分論壇討論中,一家礦業巨頭的老總也講到自己的感受,“在過去一年,無論是接觸各國政府、客戶和供應商,或是參加各種活動,我都感到了全球范圍內對關鍵礦產資源及供應鏈的戰略競爭,上一次出現這種現象要追溯到上個世紀的石油爭奪。”
這種趨勢短期很難改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因為地緣政治的擔憂而變得不穩定。掌控新能源產業又是焦點中的焦點。
在全球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過去的小眾金屬需求量大增,未來可能會變成大宗商品,IMF前年專門發布過研究報告并建議成立全球性的此類協調組織,我們在當時的周報中也進行了分析。
這些變化對中國帶來的影響直接而明顯。中國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進口國,美歐這些政策不可避免影響到中國,或者有些是干脆直接針對中國。
在新能源的許多細分領域,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占比超過60%的都不少。歐盟要追求產業自主自立,降低對單一來源的過度依賴,雖然能做到幾分另說,但這是政客當前在追求的方向。這是這個時代的重要問題,也是影響市場走勢的重大問題。
去年我們在連續多期分析美相關法案后也建議,市場機構可能需要兩份清單,一份清單是美國不賣或未來可能不賣給你的,比如高端芯片等高技術產品。一份是美國擔心你不賣給人家的,人家對你形成依賴的,比如稀土等等。這兩類都在加速脫鉤。
現在世界的政客就像握著一把手術刀,強行將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切割開來,將自己的優勢管制起來,不讓出口。然后,即使外部沒有對你脫鉤斷鏈,但是因為人家占的比重太高,于是就擔心對方。所以,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防備他人,筑起高墻。
這些行動,現在和未來會對金融市場相關資產,甚至是對一個經濟體的根本競爭力帶來重大影響,因此要高度關注。
在這種背景下,其實企業家是很難受的。tiktok只是明面上的難受,是中國企業,其實其他跨國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也面臨類似的處境,只是程度不一樣,你在這邊說了好話,在那邊就有人批斗你,輿論環境都在政治化。
所以,拋開其他的不說,真的要珍惜這一批還愿意出席論壇,還愿意發言的巨頭們,不管如何,維系全球化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這些巨頭們很重要。
3,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方傳遞的最重要的政策信號也非常明確,就是反反復復宣誓對外開放不會變。這幾年發生了很多事,包括雙循環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政策紛紛擾擾,外面的擔憂也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日早晨副總的發言,他將對外開放比作和一個人要吃飯、喝水、睡覺一樣的事情。這是一種堅定的宣誓,故意用通俗的表達以強調。
一般來說,官方講話都會比較嚴謹、四平八穩,如果用了一些活潑的比喻,說明是希望這個聲音被更多人聽到。
在對外開放上,這類的比喻就比較多。比如,中財辦副主任在講話中說,“在中國投資可以放長線釣大魚。”
再比如,另外一位部長說,“你們不是外來客,而是一家人。”另外,還有在論壇之外的會見時說的,“這就好比雨天趕路,如果總是低頭看腳下,看到的便是滿地泥濘;如果能常常抬頭看前方,就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還有一些發言稱,不管別人是不是脫鉤斷鏈,但是我們保持對外開放的原則不會變。
這是中國當前采取的策略,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動蕩不安的時期,中國對這些跨國企業高度重視,與外部不斷加大限制相反。
這與中國面臨的環境有關,一個是中國是許多國家的第一大進口國,中國的發展需要海外的大市場,任何國家和地區對某一類別進口限制份額、占比,可能首當其沖的就是影響中國。
另外一個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雖然近些年往上爬升很快,但是總體上水平還不高,如果沒有外部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持,中國的產業升級堪憂,尤其是作為現代工業體系的心臟芯片領域更是如此
這種環境也決定了中國的政策,這幾年來,在面對海外脫鉤斷鏈中國沒有再像那時打貿易戰那樣興奮,你出一張牌,我出一張牌,打得不亦樂乎。
面對各種出口管制限制,包括拉攏各方力量這樣做,中國也反對,但沒有像打牌一樣,你出一張小王,我出一個大王這樣。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手中短期完全沒牌,在一個緊密相連的全球產業鏈網絡之中,中國已經居于中心地位,中國如果也主動出牌,那么全球產業鏈的混亂會更大。
這是為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大局而做出的戰略選擇。而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真像打貿易戰一樣擾亂全球產業鏈,那么中國自身也會受大傷。再加上俄烏沖突已經讓全球的能源、化肥、糧食等關鍵產業鏈出了大問題。不過,中國也在統籌安全與發展,也在為更加不安全的環境作準備。
對于中方的這個政策立場,很多企業家也聽到了。記得一位企業家在發言中還用中文說出了“吃改革飯,走開放路”。
從企業家的發言來看,我感覺今年發言的嘉賓,很多都非常熟悉中國的政策,發言都是精心準備的,和這個產業領域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
對于一些意見,應該是在內部召開的會議上已經提過了,公開發言提得較少,即使有也非常含蓄。記得一位企業家發言說,即使提的意見不好,也是良藥苦口之類。還有的說,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4,對外開放是一種原則性的宣誓,那么靠什么來落地?
可能今年最重要的就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了的高標準的經貿協議,即CPTPP和DEPA,中國都已經宣布申請加入這兩個協議,前者在2020年兩會后記者會上就表態了持開放態度。
當然,其實另外還有一個已經完成談判卻遲遲不能落地的協議,就說中歐CAI,最近中方駐歐盟的使團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出各種設想來試圖解決分歧。
如果從對外開放政策方向上,今年可能還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制度性開放”,包括規則、制度、法律方面的開放,但這具體指向什么,至今不清晰。難道過去加入WTO修改那么多法律和規則不屬于制度性開放嗎?
另外一個是關注地方的試點,包括海南自貿港抓緊朝向封關前的壓力測試,以及各地自貿區進一步的開放政策。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新班子也比過去更加重視改革開放,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敢于將CPTPP和DEPA直接提出來也顯示務實的精神,但是這兩個協議加入并不容易。
前者要完成和所有成員的談判,這個估計今年是很難很難完成的,所以今年加入的希望不大。后者可以模塊化加入,但是可能和數據安全等相關內容會有所沖突,還需要協調。此前我們在周報中均做過詳細分析。
但明知很難,仍然朝向這個高標準去對標,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這說明,在對外開放上,除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的改革,我們仍然在虛心向海外已經存在的高標準靠攏。
(三)
5,如果說這次論壇還有重要政策信號,那可能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每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都是在全國兩會后召開,這個時間點很關鍵,也就是每年一季度即將結束的時候。
這個時候,一季度即將結束,高層掌握的數據應該是已經對一季度的經濟形勢有較為明確的判斷,但市場因為數據不足并不一定完全有一致的預期。
所以過去前沿君聽會,總會仔細聽常務副總的發言,拉長耳朵注意其中與當時短期經濟形勢判斷的內容,有的年份一季度好,會提前用“開門紅”這樣的表述。這個判斷很重要,相當于中國最高經濟決策層在開年第一次對短期形勢下結論。
今年當然也要談當前經濟形勢,無論是經濟峰會開場韓的發言,還是次日年會副總的發言,都一致地作出了判斷。
但今年不同的在于,今年春節較早,且一季度處于疫情防控放松后的階段,所以高層此前已經釋放了很多相關信號。
新班子的第一個判斷是3月6日在經濟界聯組會上的發言,用的是“開局良好”,所以這次論壇高層和部委都一致地用到了“開局良好”,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判斷。
更多的細節判斷其實我們每周都在跟進,并在當期周報中進行了細致分析,比如上周,3月23日工信的座談會提到,“工業經濟逐步回升,各項指標顯示3月份以來恢復進一步加快”。
3月20日海關總署對出口也提前做了預判,“海關在密切監測3月以來的外貿發展形勢,前兩個月平穩開局的勢頭有望保持下去”。
另外還有統計上月發布數據的發布會上也對形勢作出了判斷,發改下屬司局等也召開了各類的座談會或調研,研判一季度形勢,最終這些信息和判斷匯總到更高層,并等到下個月底的會議進行定性判斷、微調政策。
從論壇和近期其他的信息可以看出,整體來看,3月份的形勢繼續良好、改善,在前兩個月信貸火爆、PMI也較好的情況下,今年一季度穩了。
但是今年不會用“開門紅”,因為隱憂和問題還是不少。
比如,工業經濟雖然3月份進一步加快,但是自從去年以來工業恢復面臨的核心問題已經轉向,不再是供應鏈的沖擊,而是需求不足的問題,工信從去年到現在在分析形勢都多次提到這個問題,我們周報也多次關注這個情況。
這說明當前形勢并不穩定,國研中心前副主任王在論壇上的發言我印象深刻,他說,如果不擴大內需就會有產能過剩的風險,前兩個月PPI、CPI走低也反映了這方面的壓力。
但是需求方面面臨的問題又有新的變化,去年主要表現是接觸性消費因為疫情壓制而不斷下墜,但是今年一季度接觸性消費、餐飲服務等反彈非常明顯,可是耐用消費品卻疲軟了,主要是汽車和手機等消費。
汽車可能與去年刺激政策提前釋放需求有關,手機應該與居民部門的信心不足有關。今年前兩月,官方發布的年輕人的失業率仍超過18%,相比去年改善并不大。
消費恢復程度是關系到今年經濟復蘇的關鍵,因為出口大概率會回落,而投資也只是勉為其難地極力支撐。
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房地產,雖然復蘇也明顯,但一些地區掛牌量增長遠遠快于成交量也顯示隱憂,最近又有人吼了一嗓子房產稅,這是一個很大的壓制因素。
二季度去年經濟基數低,所以二季度增速是不擔心的。
這會導致一個問題,市場在分析未來經濟恢復程度時分歧較大,復蘇是真的,隱憂也是真的,最后的方向是什么?二季度以后會呈現什么樣的路徑復蘇?市場似乎沒有一致預期。
與經濟走勢直接相關的是政策走勢,政策穩增長的力度到底呈什么態勢?如果說年初的主題詞是“拼經濟”,好像要掀起一股拼經濟的熱潮,尤其是地方熱情很高,四處招商。
但是兩會期間江蘇代表團的發言很嚴厲,提醒不要違反規律大干快上,不要急功近利等。所以,現在關鍵字似乎出現了轉換,“高質量”才是主題詞。
這樣的形勢與2021年有些類似,2021年被定義為穩增長壓力不大的窗口期,所以出臺了各項整頓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經濟目標定得低,這次論壇還傳遞一個信號,就是在一季度就宣布今年的目標能實現,這其實也是比較少見的情況。
如果現在就確認全年目標一定能實現,那么穩增長政策的力度肯定會減弱,高質量是主題。市場本來對于兩會后新班子上臺有一定的期待,這樣的期待在減弱。
但是兩會后記者會也提到了四套組合拳,其中包括宏觀政策組合拳、擴大內需組合拳等。既然有組合拳,應該是有政策儲備的,那么這些政策以什么樣的節奏和力度推出?
春節以來,市場的走勢似乎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可能與當前的宏觀和政策形勢有關,經濟走勢上復蘇確定但持續性卻不清晰,政策上組合拳提了準備金率降了,但后續政策節奏和力度卻不清晰。
這種雙重的不清晰使得市場很難得出一致的向上預期,一直不溫不火,還面臨外部各種風險震蕩。
(四)
6,在今年的論壇上,另外一個重要的話題是對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風險的關注,市場的關注度很高,中國的市場也總是先被嚇倒,一度避險的貴金屬板塊大漲,似乎都在等一場新的危機。
其實從2020年美國開始寬松,中國的金融監管高層就在陸家嘴論壇猛批美國,通脹不會消失。現在果真來了,而是已經激進加息一年了。
對于這場危機,從硅谷銀行到瑞士信貸,我們一直的觀點都是這不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再版,不會引發全球系統性風險。
在上期周報,我們詳細分析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對此的各種官方討論,沒有看到用“危機”來定義的,而且與全球金融危機大家從各個方面討論原因不同,這次危機還在進行中,原因已經被“捉”到了,是因為低利率時代買的債券在急劇加息之后存在資產價值重估。
這次論壇經濟峰會的發言,安排了朱專門談這個問題,他說硅谷銀行不是系統性風險,但引發硅谷銀行出問題的原因是系統性風險,他列舉了美國國債這幾年規模的增長,在零利率時代大量機構買入國債,現在這些國債都面臨價值重估。
朱是一個巧妙的說法,那么到底是不是系統性問題呢?價值重估就必然帶來系統性風險爆發嗎,我認為不一定。達里奧繼續講他的債務周期,李揚本來是要講國內債務問題,但是前面延時,他還沒有展開談。
當然,我們更關注官方對外部金融市場動蕩的態度,總體的判斷應該是環境動蕩,而不是下結論危機已來。所以,我們政策也要留出空間,為應對更大的危機作準備。
動蕩的環境可能會爆發更大的危機,也可能應對較好而沒有爆發危機。當然,這不是現在就下結論說情況良好,仍然是動蕩不安,可能誰說錯了話了就可以摧毀、吞噬一家機構。
財辦的發言稱,“我們也充分估計到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和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存在滯脹風險,一些發達國家大幅收緊貨幣政策,帶來銀行破產、外債困境、金融市場動蕩等外溢影響。”
相比于外部的動蕩,他介紹中國的情況——中國是國際金融安全的“避風港”……當前,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壓力,貨幣政策具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將為動蕩不安的國際金融市場提供正的外溢效應。
物價對比是中國去年經濟工作最大的成績,雖然GDP目標沒有完成,但是物價穩定。
這段時期也看到各種聲音,因為外部金融市場動蕩,所以我們更加覺得中國宏觀政策的有力有效,甚至“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孕育了可供世界借鑒的一些積極因素”(史在全球財富論壇的發言),但是中國的技術性應對措施都是亦步亦趨地學習西方。
對動蕩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場走勢的擔憂,也是近期中國市場的壓制因素。
7,這次論壇是一些新人第一次公開發言的機會,所以關注度會很高。大家還是很關注這些新人、新班子的風格和特點。
新發改主任,我的感覺是干脆利落,提綱挈領,記得之前有的年份發改講得非常長。這次發言很直接,怎么看,怎么干,然后怎么看過去,怎么看當前,引用了很多數字。然后談怎么干。另外還有其他的新人第一次亮相。
8,對未來風險的關注。達里奧發言中提到的擔憂記得很深,米國即將進入大選周期,局面將惡化,對市場、地緣政治會帶來進一步緊張。這是我們未來面臨的環境,系好安全帶,準備沖擊波。
當然,短期有些好信息,低級別的美方人員已經在中國各地拜訪智庫。(省略若干字)
9,當然,上述的觀感只是個人的總結,并不全面,因為僅經濟峰會當天就有三十多個場次的活動,很多討論在具體領域,比如新消費、雙碳政策相關、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全球價值鏈、能源安全、人工智能和新產業革命等等。
這些具體領域的政策走向,我們會在未來的周報中持續關注分析。
摘自-前沿觀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團想用最少的錢,守最大的江山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