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只醫藥白馬,蒸發2萬億
時間:23-06-19 來源:格隆
15只醫藥白馬,蒸發2萬億
2021年7月1日,A股一共有15家醫藥企業市值超千億。其中,天花板是邁瑞醫療,市值逾6000億元。其次是藥明康德、恒瑞醫藥均逾4000億元,愛爾眼科、智飛生物均逾3000億元。
那時,TOP15總市值為3.94萬億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后來,大醫藥賽道迎來了地動山搖的雪崩。2年時間過去了,現有千億市值公司僅剩下8苗,而過去TOP15龍頭總市值大幅縮水了2.1萬億元。
這批龍頭企業股價較2021年7月均錄得下跌,跌幅最少的是邁瑞醫療,幅度為37.5%,跌幅最大的是康希諾,高達88%。而普遍情況是下跌50%-60%。
過去很多年,醫藥被視為長坡厚雪,亦是牛股輩出的超級大賽道。而如今,將近500家企業的醫藥板塊似乎無人問津,套了很多散戶投資者。
這還是過去我們熟悉的醫藥前景賽道嗎?
01
這一大批醫藥白馬里,通策醫療算是很慘的一個。今年1月底以來,股價一路狂瀉了42%,較歷史高峰重挫將近80%,市值累計蒸發了1000億元,現在僅剩下316億。
通策醫療狂瀉的背后是邏輯與估值的慘烈雙殺。其中,PE-TTM從200多倍一路殺到現在的56倍。
期間,通策醫療業績也遭遇了大變臉。2022年,營收27.2億元,同比下滑2.23%,歸母凈利潤為5.4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99%。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長3.04%,歸母凈利潤僅增長1.49%。
通策五大業務,包括種植、正畸、兒科、修復以及大綜合,從去年開始大幅放緩,而過去多年保持了非常之快的增長,尤其是種植與正畸。
其實,市場并不會太在意一個年份的業績放緩,而重點交易的是此前寄予厚望的種植牙這塊業務沒有了想象空間,未來業績保持高增長沒有了錨。因此,支撐之前高估值的基礎坍塌了。
Why?很簡單,集采。
一套種植牙主要包括種植體系統、牙冠以及醫療服務。從去年地方開始的集采政策,算是全方位覆蓋。
今年1月,口腔種植體系統集中帶量采購在四川開標,39家企業產品擬中選,擬中選產品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余元,平均降幅達55%,中選價格區間為600-1850元左右。
而集采之前,高端品牌士卓曼、登士柏、諾保科種植體系統從中位數的5000元大降至1850元左右。市場需求量更大的奧齒泰、登騰種植體系統從中位數的1500元左右大降至770元左右。
牙冠方面,亦有動作。今年3月,四川省藥械招標采購服務中心發布口腔牙冠競價掛網擬入圍結果,107家企業的767個產品入圍,平均價格為327元。而在集采之前的全瓷牙冠價格基本都在1000元以上。
另外,在去年9月,國家醫保局下發《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的通知》,明確三級公立醫院單顆常規種植牙、醫療服務價格全流程調控目標為4500元。這個費用包括門診診查、生化檢驗和影像檢查、種植體植入、牙冠置入等。
而集采之前,各省份公立醫療機構單顆常規種植的醫療服務價格大致在6000元左右,一些省份更是超過9000元。
雖然國家醫保局牽頭只對公立醫院服務價格進行了約束,但同樣間接會對民營機構產生限制或沖擊。因為公立與民營機構本身就是競爭對手,前者天然更加容易獲得消費者信任,擁有醫療服務價格的標尺。
集采之后,通策一直在安撫投資者,我們可以以量換價來實現增長。但這個邏輯并不硬核。
首先,集采之后,大型口腔醫療機構失去了集團化采購優勢,與公立醫院以及眾多口腔門診處于同一起跑線了。
其次,通策中高端種植牙服務價格會回落,未來還會推出低端種植牙,往下去跟更多的口腔機構或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口腔門診做激烈競爭。
另外,量能否放出來,還具備很大不確定性。因為要大幅放量,還需要通策加大醫療點的布局。但這談何容易!
總而言之,種植牙遭遇集采,行業規模有些坍塌,市場格局將重塑,業績成長性的底層邏輯被動搖。這是通策股價持續大幅下跌的重要邏輯。
通策之困境,其實也是醫藥行業的一個側面縮影。
02
2018年以來,國家醫保局組織開展了八批國采,共納入了333種藥品。其中,首輪4+7(25個)、第二批(32個)、第三批(55個)、第四批(45個)、第五批(61個)、第六批(16個)、第七批(60個),第八批(39種)。
有數據統計,國采前7批集采藥品平均降價超50%,3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80%,疊加地方聯盟集采,累計降低藥耗費用超4000億元。第八批預計每年也能節省167億元。這些費用在過去均是醫藥企業的營收和利潤。
并且,集采還將常態化進行。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也提到,藥品帶量采購品種數2025年預期目標大于500個。
以上集采藥品耗材幾乎均在醫保目錄里,需要醫保基金支付。而個人自費藥同樣不能獨善其身。
2022年7月6日,“八省二區”發布《關于開展“八省二區”第四批省際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的公告》,宣布啟動第四批18個品種的集中帶量采購工作。而這18個品種中,有12個品種是自費藥。
除了藥品外,包括種植牙、OK鏡、生長激素等品類不屬于醫保支付的范圍,但同樣進行了迂回集采。這些都大大超出了此前市場預料。
話說,現在醫藥行業幾乎沒有集采的避風港,要么已經集采,要么就是在集采的路上。當然,有一個例外,就是品牌中藥,諸如安宮牛黃丸、片仔癀。
為何要大規模集采?
這里有一個大的宏觀時代背景。200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僅4586億元,到了2021年,已經飆升至75593.6億元。短短20余時間,整整增長了15.5倍之多,比GDP的增速還要快還要猛。
7萬多億中,政府支出了20718.5億元,占比27.4%,個人支出20954億元,占比27.7%。這樣的負擔對于政府亦或是個人都太重了。
其實,國家醫保基金也越來越難以維持如此夸張的醫療費用增長。2020年全國醫保基金收入2.4萬億,支出2.1萬億,當年結存2700億左右,累計結存首次超過3萬億元。據機構研究預測,到2026年,醫保基金收入線和支出線產生交叉——即往后每年支出大于收入。到了2034年,累積結存降到0以下。2035年,醫保基金缺口接近1萬億元。
醫保基金的來源主要有3種,包括個人繳費、用于醫保的財政預算和其他資金來源。其實,政府每年需要向醫保基金以及醫療機構注入大量財政資金,進行補貼。
然而,宏觀經濟發展依靠債務推動、房地產開發以及城市化進程似乎也走到了盡頭,土地財政模式也難以為繼。那么依靠政府支出來補貼的產業必然會有一些問題,包括醫藥、園林建設等等。
此外,這些年個人醫療負擔也非常之重。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國采和地方集采針對高溢價的醫藥醫療產品動手亦有其必然性。
總之,集采與控費已經打破了市場對醫藥賽道良好增長前景的幻想。未來,醫藥行業也越來越向民生靠齊,就像房地產要剝離掉金融屬性,回歸最本真的居住屬性一樣。
03
大醫藥板塊哀鴻遍野,但細分的中藥卻遍地開花。
今年5月,中證中藥指數超過2018年,創下2015年7月以來新高。其中,同仁堂、達仁堂等眾多龍頭股均在今年內創下歷史新高。
中藥這波大行情,始于去年重要定調。2022年10月16日,20報告出爐。這里面明確提及: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而19報告里面,提的是“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看似差不多的表述,會千差萬別。
可見,未來大醫藥行業依然會有一些細分機會。但整體系統性的牛市機會已經成為過去式。
很多時候,我們做投資不僅要考慮個股基本面的邏輯,還需要放大到更加宏觀的時代背景去看,以便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摘自-格隆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宿華,正式做VC了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