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啥做一級慢慢變成了為人民服務
時間:23-11-21 來源:數星星的星哥
為啥做一級慢慢變成了為人民服務
魯迅說過:“做金融原本是可以賺錢的,出來做的人多了,也就不賺錢了,慢慢的變成了為人民服務”。
過去20年,一級市場發展的動能是什么?
金融自由化(鼓勵金融創新、監管少);
人民幣資產加速證券化(創業板、科創板開閘);
“互聯網+”快速滲透(TMT行業紅利);
全球化(跨境、出海、美元基金);
跨市場套利的錢(copy to china、海外上市);
一二級利差(IPO核準制);
在五重buff的疊加下,一級市場創造了很多一夜暴富的神話。
現在,一級市場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金融自由化終結(強監管時代);
人民幣資產證券化接近尾聲(1999年35%-2023年80%);
“互聯網+”落幕(整頓平臺經濟、雙減政策);
全球化結束(貿易戰和逆全球化);
跨市場套利終結(海外上市困難、美元資本撤離);
一二級價差消失(IPO注冊制);
作為一級市場的從業者,我們應該會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些過去推動一級市場發展的舊動能已經不復存在了。
一級市場正在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安全”與“穩定”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金融系統的安全與穩定”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我們回想下近些年在金融領域的一些事件和政策:
打破金融精英論、例外論(金融行業薪資回歸社會平均薪酬);
金融行業反腐(減少行業內部耗損);
金融服務實體(銀行降息、降費,公募基金降費,投行讓利);
注冊制改革(支持硬科技和科創板企業上市);
IPO、再融資、減持新規(對“注冊制”打補丁,強化二級市場監管);
國家部發文,打擊金融領域做空中國;
金融工作會議(首提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一級市場“野蠻生長”的自由化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一級市場會在國家的整體戰略安排下進行重新定位:
基于“金融服務實體”的大原則,服務于硬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經濟初創/成長期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其中一些確實具備國際或行業競爭力的企業,通過不同層級的板塊上市融資,做大做強。
一級市場正在/將要發生的四大變化
1、要講“政治性”和“人民性”
未來的一級市場投資,“政治正確”的項目才可能有賺錢和退出的機會。
什么是“政治正確”的項目呢?
三句話:政策支持的,政府要招引的,交易所鼓勵的。
另外,就是投資機構要講“人民性”:
投對社會有益的方向,多承擔社會責任,不與人民爭利(割韭菜),多交稅。
2、定價權向政府基金和國資集中
過去的一級市場頭部企業的定價權是美元基金掌握的。
隨著美元基金的逐步退出,未來一級市場頭部企業的融資對象將主要是地方政府基金和國資基金。
所以,政府基金/國資和他們的馬甲將會成為行業的定價基石。
3、GP招商化、通道化
屬于市場化GP的黃金時代結束。
未來一級市場的市場化機會可能只存在于B輪之前的階段。
由于創業項目的技術壁壘和資金壁壘越來越高,以及資源向政府部門和國資集中,GP也不得不順應形式。
未來,相當一部分的GP可能會成為地方政府和國資的招商抓手/資金通道。
一些優質的GP會被地方政府/國資收編(投資人的盡頭還是編制)。
4、IPO退出難度進一步加大
大量舊時代的明星企業會成為一級市場的“遺跡”:
死不了,融不到錢,但也上不了市。
主板/創業板/科創板IPO成為戰略資源,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與普通企業和投資機構無緣。
北交所/港股成為一級市場主要的退出渠道,但是流動性問題會使得大部分普通企業有價無市。
并購市場會重新火熱,變相借殼上市有可能重出江湖。
我們每個市場的參與者該怎么辦?
1、對于創業者們:
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跟普通人基本無緣了。
獲得融資的難度越來越大。
業務增長越來越難。
最后,就是上市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即便是上了市,也不等于上岸。
2、對于LP們,一個現實是:
要接受股權投資的邊際收益正在越來越低這個事實。
而且,國資、產業、市場化、高凈值個人越來越難在一個池子里吃飯。
要清楚自己的邊界,產業協同為主、社會責任為主還只是賺錢。
最后,股權投資的回報周期會越來越長,要“當好時間的朋友”。
3、對于投資人們來說:
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一夜暴富的神話消失,投資變成一份還比較有意思的普通工作。
以后可能兩類人會過的比較好,招商引資做的好的,水下項目挖的好的。
還有,就是養成一個好身體,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對未來對國家對生活依舊樂觀。
最后,一點小建議:
多學一門手藝,以后即便是不做投資人了,還能繼續為人民服務。
摘自-數星星的星哥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為何延安路隧道不是直的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