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國強:根本問題不解決,經濟還會下行!
時間:24-01-12 來源:商聞
田國強:根本問題不解決,經濟還會下行!
歷史證明,如果在經濟領域讓“過左”的觀念和做法以“政治正確”的名義登堂入室,其對經濟的傷害往往會很深,對民眾信心的打擊也最重。
——田國強
根本問題不解決,經濟還會下行!
田國強|文
來源:中關村產業升級研究院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仍未出現重大好轉,其中有疫情和外部經濟形勢沖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近些年逐漸積累起來并造成深遠影響的三個重大變化:
(1)中美兩國大國戰略重大變化;
(2)政府監管和政策變化過多、過頻、過急、過激;
(3)觀念性因素和社會輿論導向發生偏差。
正確應對這些重大變化,需要回到常識和基準,回到歷史、邏輯和實踐,需要關于市場經濟的再次思想啟蒙。無論是穩住經濟社會大盤、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還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更關鍵的是要依靠基石性的好的營商制度環境和制度安排,而不是多變、易變、時刻改變的政府政策。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改革開放以及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通過制度固化下來才是提振信心、增加信任、穩定預期的關鍵,要充分認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極度重要性,充分認識社會倫理規范在市場經濟中的極度重要性,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
當前中國經濟有所好轉,但是內外部許多方面形勢依然不太樂觀,沖突矛盾重重。從中央到民間都在談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談“六穩”和“六保”(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為什么要強調“六穩”“六保”?
這也意味著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六不穩、六不保。
其中,大家都在談是預期減弱造成的,這沒有錯,但歸根結底是信心、信任出現了問題。信心比黃金還重要,這是人們在形勢嚴峻時常說的一句話,表明信心、信任的欠缺,信心一旦不好,預期和其他方面肯定也不會太好。
經濟低迷不能完全歸因于疫情和外部經濟形勢的沖擊,特別是2022年世界經濟并未真正衰退,一些發展中國家獲得了高速增長(如印度、越南的經濟增長分別為6.7%和8.02%),美國經濟全年增長大致為2.1%左右(超出了其1.5%左右的長期均衡增長率,同時控制通貨膨脹軟著陸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而是由于內部環境發生了近些年逐漸積累起來并造成深遠影響的三個重大變化,令人擔憂。
01
中美兩國大國戰略重大變化
其一是大國戰略的重大變化。
中美兩國,特別是美國由戰略合作轉為戰略競爭(道路之爭、制度之爭、意識形態之爭,以至陣營劃分到全方位的競爭),其結果就是導致貿易摩擦常態化,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封鎖、遏制不斷加碼,貿易保護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推高了本已高企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美國、歐洲為主)的不確定性和陣營化,導致站隊和產業鏈外移。
要知道,外國對華投資無論是從投資額還是投資企業數量看,主要都來自相對發達國家。根據《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2》的“截至2021年外商直接投資分國別(地區)情況”,除了中國港澳臺地區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外,累計設立企業數前10名分別是美國(75624家)、韓國(71867家)、日本(54631家)、新加坡(28673家)、加拿大(17169家)、澳大利亞(13723家)、德國(11836家)、英國(11199家)、意大利(6918家)、法國(6687家)。如這些國家的企業大量外移,對中國經濟和就業將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世界經濟在逆全球化持續、地緣沖突加劇、通貨膨脹高企、發達經濟體金融環境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均出現不同程度放緩,投資者避險情緒抬頭、心理預期調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大。
持續的逆全球化浪潮和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化生產變得異常困難,國際資本更加注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性、完整性,部分跨國企業在疫情暴發后加快調整產業鏈布局,使其更加多元化、區域化。
據統計,2022年,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超過此前占據該位置的中國,印度2021?2022財年最大的貿易伙伴也由多年來的中國變成美國,越南、墨西哥等不少國家在中美大國戰略改變的影響下,對美國的貿易不斷大幅上升,中國幾十年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開始被削弱。在以上這些因素疊加下,作為“世界制造工廠”,中國面臨較大的外貿產業鏈轉移壓力。
02
政府監管和政策變化過多、過頻、過急、過激
其二是政府監管和政策的變化使得企業對良好營商環境及政策環境信心和信任的缺失。
一些政府部門的管制不斷加強的所謂“改革”,政策和多行業規范調整沒有把握好時度效,力度過大、過急、過頻、過激。
政策多變的結果是:監管過度,疊加共振,市場主體活力下降和預期不足或低下,企業信心不足和缺乏對政府的信任,疊加新冠疫情多點散發頻發及疫情防控政策的層層加碼給經濟帶來諸多負面沖擊,承載了中國絕大部分就業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服務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很大困難,一些中型、大型企業也出現經營困難加劇趨勢,投資增速回落,部分居民收入縮水或失業而失去收入來源,導致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依然較大,宏觀經濟政策時度效把握不足、疫情導致巨大代價,顯性和隱性成本巨大。
2021年中國GDP增速為8.1%,總值為1143670億元人民幣。2022年GDP增速只有3%,比既定目標少了2.5個百分點,總值1210207億元人民幣,少了2.7萬多億元。
03
底線是邊界,目標是籃筐
其三是觀念性因素和輿論導向發生變化,前后反差巨大,其偏差令人擔憂。
不妨回想一下,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全國民心何等熾熱,市場主體總量出現大的飛躍,隨后短短五年翻了一番,達到1.1億戶。然而,由于市場化改革開放幾十年的過程中積累了本應解決而沒有及時解決的許多問題,出現了一些偏差,特別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秩序的建立沒有跟進而出現問題,致使反對市場化改革思潮過去十年來逐漸興起,認為大多問題都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從而否定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否定或歧視民營經濟,認為發展民營經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甚至上綱上線到路線高度,拋出了所謂的民營經濟離場論,最終是要揚棄的,甚至有人提出逐步消滅私有制。
這其實是沒有意識到,一個必要條件還需要許多其他輔助條件,才能轉化成為充分條件,將事情做成。然而,現實中存在著將必要性和充分性混為一談的傾向,許多市場化改革的舉措本來大方向正確,但由于綜合治理的改革不到位,輔助、配套改革措施缺位,一出現問題,就認為是市場化改革的錯,從而否認改革大方向,想走回頭路,使得市場主體的信心一路走低。
歷史證明,如果在經濟領域讓“過左”的觀念和做法以“政治正確”的名義登堂入室,其對經濟的傷害往往會很深,對民眾信心的打擊也最重。
那么,如何應對這些重大變化呢?由此引申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極端重要性,其核心是經濟自由選擇的極度重要性、從而兩個中性(競爭中性、所有制中性)原則的重要性。具體如何做、怎么辦、如何實現?需要回到常識和基準,回到歷史、邏輯和實踐以及關于市場經濟的再次思想啟蒙。
真要提振民企信心,說太多了都沒用,也不能一味地靠沒有制度化的隨意變化的短期宏觀政策,這是治標不治本,更不能靠一味的監管。如要挽回企業家和外資的信心,重振經濟,必須要有關鍵性舉措才行。
首先是恢復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和對他們的信任。如何恢復?歸根結底還是主要靠堅定不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根基性的營商制度環境的改善,其核心是經濟自由選擇的極度重要性以至兩個中性原則的重要性,并將其合法化、制度化地固化下來而不只是暫時的政策或手段的權宜之計,并且需要政府和權威媒體旗幟鮮明地肯定下來。盡管這些看法基本上都是常識性認知,并沒有什么新意和涉及高深理論,筆者這些年一直在堅持不懈地鼓與呼,就是感覺這方面常識性的思想啟蒙仍然是任重道遠。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指出,“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些表述發出了要以經濟為中心的信號,搞好經濟工作的關鍵是提振信心。那么,如何提振信心?其關鍵之關鍵是恢復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和對他們的信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如何激勵民營企業家,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所給出的答案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恪守契約精神,要求“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中央的這些表態說明了這方面實際工作中的落實還不到位,重大理論問題還模糊不清。只有從理論、政策、制度特別是實踐層面堅持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改革開放,并將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通過制度固化下來,才是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關鍵。
面對新時期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唯有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持市場取向不動搖,深化制度性改革,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制度型開放,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在市場經濟中的極度重要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有能、有為、有限、有效、有愛的剛柔相濟的五有政府,而不是事事都有為的政府,才能真正改善營商環境及企業和民眾心理預期,提振經濟發展信心,才能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與國家治理能力的辯證關系,以現代化經濟體系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唯其如此,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實現,并以開放的姿態和平融入全球體系,成為受信任和支持的世界強國。
摘自-商聞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市值縮水超4800億!比亞迪,股價 不配業績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