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誰把微創醫療推向火坑
時間:24-04-09 來源:拇指藥略
是誰把微創醫療推向火坑
2022年的六一兒童節,資本市場突然傳出一個消息:張磊跑去新加坡了。
這個消息當天就遭到了高瓴資本的辟謠,因為那時候想去一趟新加坡還很不容易。
張磊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來說算是個傳奇人物。在張磊成名之前,國內以醫藥產業投資見長的機構不少,如高特佳、啟明等,但沒有一家達到過高瓴的高度。高瓴成了教科書一般的存在,投啥啥熱門,買啥啥漲。不少機構分析高瓴的投向來判斷行業冷暖,還誕生了一種說法:
▌“跟著高瓴抄作業”
復盤這幾年醫藥板塊的走勢,傳聞張磊去新加坡的那個時間點,還真算是撤出A股醫藥板塊不錯的時機。在那之后,中證醫藥指數、中證醫療衛生指數都急轉直下,毫無反彈動力。
眾所周知,高瓴投生物醫藥企業來自于一個故事:2013年張磊在美國波士頓聽說有一種抗癌神藥叫PD-1,一旦研發成功全球有幾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回來后一查,竟然有一家中國企業正在開發這種藥,于是連續投了這家公司8輪,至今一股未賣,被傳為佳話。
高瓴投醫療器械企業也有一個故事,只是故事的結局不太妙,故事的主角就是如今熱鍋上的螞蟻:微創醫療。
1
2020年3月初,疫情還在焦灼的時候,高瓴突然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增持微創醫療4773.4萬股,耗資6.45億港元。
高瓴此前并未現在微創醫療的股東披露名單中,猜測可能通過二級市場已經持有了約7000萬股。一次性大筆增持后,高瓴成為微創第四大股東,并且賺足了輿論效應。而且在公開增持后,高瓴旗下另一個基金又通過定增拿到微創6600萬股,又拿出了7.7億港元。
自此,高瓴和微創深度綁定,開始演繹一場資本神話。
微創的歷史我們之前梳理過。2010年上市以后的10年里,微創股價沒有一點雄起的樣子。但是,微創的創始人常兆華是比較能折騰的,按他的說法:
▌“微創要做中國的美敦力?!?/span>
美敦力是世界公認第一的醫療器械企業,1949年成立,默默搞了35年的自主研發,在1985年轉向“百川歸海”的多元化戰略,一路收購100多家醫療器械企業,終成今天的模樣。
微創成立十幾年,手里攢的錢不算多,技術基礎更提不上多深厚,要快速做成中國的美敦力,必須不走尋常路。
2014年,微創收購美國Wright Medical公司的關節業務,將骨科業務一下做大,而且借道進入國際市場。微創為此借款2億美元,還首次發了可轉債。
如果你還記得當年的資本出海潮,就能感受到微創醫療是何等的趕時髦。
不過,微創畢竟沒有海航、安邦保險那樣強大的融資能力。收購來的骨科業務帶來的海外流水的確非??捎^,但成本畸高,似乎就一直沒有盈利過,每年都要虧損個幾千萬美元。
微創還不信邪,2018年又聯合馬云的云鋒基金,以1.9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美國LivaNova公司不要的心率管理業務。這塊業務也是挺可以的,收購完了之后4年時間里,一共給微創
▌虧了不到3億美元
兩個收來的海外賠錢業務也不是完全沒好處,至少給微創帶來的賬面收入很高,這也是微創營收增長率很快的秘密之一。
從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微創的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24.5%,高于中國醫療器械協會披露的全行業19.5%的同期年均增長率,也高于A股醫藥大白馬的恒瑞,只是因為幾次收購都不如意,導致微創的凈利潤長期搖擺不定。
賠本買賣不能再這么干下去了,微創需要一個更有力的資本謀劃者。就在這個時候,高瓴出現了。
2
在高瓴入股之前,微創已經分拆了業績最好的心脈醫療在科創板上市,算是有過分拆經驗。
心脈醫療的分拆其實有點戲劇性。2018年底,A股確定創立科創板,當時證監會是領了任務的,必須要在2019年把板填起來,而且要保質保量。“分拆業務獨立、符合條件的子公司上市”成了最保險的辦法之一。
如果考慮到這個背景,微創第一次拆分子公司上市或許只是偶然。
高瓴在此時發現了微創的價值。生物醫藥企業一般要等到藥品研發有了進展,投資價值才能體現;醫療器械企業則不然,市場存量創新足夠,只待一個個發掘出來就是。
▌鯊魚仿佛嗅到了血的味道。
高瓴向來一二級市場通吃。兩輪入股微創醫療,累計斥資約14億元港幣算是個投名狀,為的就是攀上親戚,將微創手里每一個可拆的板塊都變成錢。
當然,高瓴買入微創醫療的股份也不虧。在明星效應加持下,微創股價從當時的10港元左右在一年多時間內飆升7倍以上。
從2020年開始,微創醫療手中的現金量逐年增加:一方面出讓子板塊的股權、拿到投資款,準備分拆上市;另一方面微創開足馬力融資,爭取收購更多的業務,快速運作包裝上市。
與此同時,高瓴直接入股了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心率這幾家微創系子公司;微創腦科學、微電生理等子公司則是微創醫療占大部分股份,背后自然也少不了高瓴。
高瓴在一二級市場一通操作,讓微創醫療迅速膨脹。不僅僅是業務規模和市值膨脹,可能連心態都膨脹了。
2021年6月,微創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72.85港元,市值超過1200億。此時微創的資金其實已經緊張了,公司依然選擇在股價高位時發行7億美元零利率可轉債。這被認為是造成今日微創危機的最核心根源。
微創當時發行可轉債似乎是盼著公司股價能繼續拉高,直到拉高到比轉股價高出一定幅度,例如30%,微創醫療就能啟動強制贖回,零成本拿到7億美元的周轉資金。
那一年微創大概花了近30億元人民幣,入股科瑞藥業、入股阿格斯醫療、收購德國做ECMO的公司、收購科技產業園,甚至入股滬上溫州幫的華瑞銀行。如果微創股價能持續拉高,這些項目能快速上市撤出,7億美元等于是一筆低息貸款。
唐萬新說過:“資本運作就是四兩撥千斤,通過層層并購,迅速取得產業整合的控制權和操作權?!?/span>
一旦玩上資本運作的游戲,你會覺得一切實業都沒意思。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發完可轉債后第二個月,微創股價暴跌15%,此后一路下行,從發債時的72.85港元跌到現在的5.96港元。
其實,從2020年開始,微創醫療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凈額”就一直是負數,表明公司經營出現了大問題。國家集采固然是個很大的因素,但幾塊虧損業務長期尾大不掉更是主要原因。
根基不牢,還想著玩上市套現那一出,拿的又是財務風險最高的可轉債。如今,IPO通道不暢,新業務開拓又不是很順利,債主逼著今年就要贖回債券。微創醫療真的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下一步是變賣資產還是變賣股權?另外,曾經的好朋友高瓴會出手拉一把嗎?
摘自-拇指藥略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獸爺丨買下那個中國首富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