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市數據出來了,房企集體“躺平”
時間:24-06-13 來源:海藍樓市
樓市數據出來了,房企集體“躺平”
一直以來,我們普遍關注的樓市數據,無外乎房價和銷量。
然而除此外,另一個數據也很重要,那就是房企的拿地數據。
前兩天,中指研究院發布了百強房企的拿地數據:
今年的1~5月份,百強房企拿地總額3146億元,同比下降26.7%,相比于1~4月,降幅進一步擴大。
另外從重點城市拿地金額TOP10房企來看,央企和國企是主力。
克爾瑞數據又顯示:
1~5月,百強房企中有近7成尚未拿地。
而拿地主力,都集中在銷售30強的央企和國企上,并且部分央企的投資也在收縮。
5月單月數據,截止到5月27日,全國300城土地成交規模3346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近5成。
而平均溢價率為2.0%,下降2.1個百分點。
就拿5月20日~5月26日的數據來說,在重點監測城市的土拍市場中,一二線城市均以底價成交,即便是核心區域也是如此。
反倒是三四線城市中的蕪湖和紹興,有部分地塊溢價成交。
現在的市場是好是壞?短時間內是否能企穩回暖?房企的拿地態度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相比于購房者,房企是更敏感的,他們尚且如此,你覺得市場很樂觀嗎?
那么,房企為什么不拿地了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政策,土地供應會減少。
4月30日的會議上,zy針對“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提出了措施。
緊接著,自然資源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應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
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36個月的,要暫停新增住宅用地出讓;
去化周期在18~36個月的,要根據本年內盤活的存量商品住宅用地面積,來確定新出讓的商品住宅用地面積上限。
總而言之就一句話,要控制土地供應,而且也可以預見,這種控制很可能成為常態。
第二個原因,銷售預期下降,房價上漲無望。
先來說說銷售數據。
2018年,商品房銷售額約15萬億,2021年超18萬億。
到了2022年,直接降到13.5萬億,2023年再次下降,銷售額為11.1萬億。
至于今年的銷售數據,也沒好到哪里去,1~5月,同比下降44.3%。
你說這種趨勢說止住就能止住嗎?顯然不太現實。
再來說說房價。
房企不是搞慈善的,它們拿地建房賣房,肯定是要賺錢的。
可現在的市場,房子實在是賣不動,利好政策那么多,可購房者偏偏就是不入場,逼得二手房業主只能降價,新房也得跟著。
現在不論是購房者還是房企,對房價的上漲預期都嚴重不足。
導致的結果就是,購房者不敢買,房企拿地既謹慎又保守。
其實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們也能看到,房企更多地是把目光放在一二線城市,而且還是那些優質地塊。
第三個原因,資金問題。
去年有關于“房企爆雷”的話題就沒停過,很多業主和投資者損失慘重。
今年融資協調機制開始發力,不少項目活了過來。
然而對很多房企而言,就算有zf從中斡旋,內部融資還是存在較大的壓力,外部就更別提了。
一方面是融資難,另一方面是銷售難回款難,想要繼續活下去,在拿地時肯定要好好斟酌斟酌。
我們的房地產頂著高杠桿走到現在而且還沒崩掉,這已經實屬不易。
而過去積累那么多麻煩,現在要深度調整,所以有一個很大的震蕩也是正常的。
至于什么時候能穩住,那可真就不好說了。
但最起碼從現在的表態來看,利好政策不會停,收入預期也會提上去,保障房也在大力供給和建設。
因此對于想要購買首套房的群體來說,也算是不錯的消息。
摘自-海藍樓市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史上最牛一筆天使投資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