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字樓沒人租了,租金大跳水
時間:24-07-11 來源:非凡油條
寫字樓沒人租了,租金大跳水
自2020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的疫情沖擊、消費習慣的數字化轉型以及遠程工作模式的普及,都對商業地產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空置率上升、租金下降、投資回報率降低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得這個曾經被視為穩定收益來源的領域,如今不得不面臨“寒冬”。
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出現了大量的空置,空置率飆升至十多年來未曾有過的高位,租金水平跌至近十余年的谷底。
數據顯示,2023年底,北上深的寫字樓空置率均超過了20%。其中,深圳甲級寫字樓空置率超過26%,上海和北京的相接近,分別為21.8%、21.7%。
進入2024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空置率分別為18.3%、15.77%、18.4%、27.0%。環比上一個季度有所回落,但整體依然處于高位。
商業地產需求不振,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租金的大跳水。
戴德梁行的數據顯示,截止2024年一季度末一線城市寫字樓租金平均每月為21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5.7%。大約已經下滑至2011~2012年水平。
其中,空置率最高的深圳,根據克而瑞團隊調研,2024年Q1的平均租金為165.9元/平方米,回到了11年前的水平。
除了居高不下的空置率和斷崖式下跌的租金,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凈吸納量”,也就是“新租面積+擴租面積-退租面積”,用來評估寫字樓的市場供需情況。
從最近兩年的數據來看,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凈吸納量出現了暴跌的趨勢。
從2021年到2023年,北京甲級寫字樓的凈吸納量由101萬平方米銳減至12.7萬平方米,降幅高達87%。
同樣地,上海的這一指標也從136萬平方米驟降至39萬平方米,減少了約71%。
而深圳的情況亦不容樂觀,其甲級寫字樓的凈吸納量從84萬平方米下降到22萬平方米,縮水比例達到74%。
總體來看,北上深的甲級寫字樓在過去2年的需求規模縮減了70%-90%。
在寫字樓供給過剩的情況下,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在未來幾年依然有較高的供應。
例如,深圳預計今年內投入使用120萬平方米的甲級寫字樓。廣州的琶洲、金融城仍有大量甲級寫字樓在未來兩年入市。
商業地產不景氣、寫字樓高空置率,其本質與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息息相關。
以廣州為例,今年二季度寫字樓租賃需求當中,TMT行業高達30%,其次是專業服務業(21.9%)、貿易和零售業(12.1%)。
其實,也就是互聯網、金融、法律、外貿等相關的行業。
然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增速放緩,疊加金融監管的趨緊態勢,互聯網公司和金融企業正在縮減辦公空間。
以北京為例,中關村和望京歷來是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聚集地。
但最近幾年,諸如字節跳動、微軟以及愛奇藝等行業巨頭,紛紛從中關村縮減租賃面積,而美團更是提前退租3萬平方米。
外資企業的離場同樣削弱了對寫字樓的總體需求。
2023年度,中國實際利用的外資規模較之前一年縮減了8%,這意味著以往大量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資首現罕見的收縮。
作為中國高端寫字樓的重要租戶,外資企業近年來的戰略調整,包括削減在華布局,甚至直接關閉了中國區的辦公場所。
例如,全球資產管理巨頭先鋒集團(Vanguard)在2023年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并于同年11月正式關停了其位于上海的辦事處。
此類外資撤離行動,無疑對國內寫字樓市場的需求層面造成了直接沖擊。
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對辦公空間的需求顯著減少,其根源在于近年來不少企業面臨業績下滑,要開源節流。
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正處在從制造業為主導向服務業驅動的轉型期,這一過程復雜且漫長,需要經歷重重阻礙。
其實,商業地產不景氣的情況在美國也不少見,甚至因為美聯儲激進的貨幣政策導致商業地產出現了崩盤。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美國寫字樓物業的價格從峰值到谷底的跌幅約為30%。
最近,紐約曼哈頓一處辦公樓還以“骨折價”進行出賣。這棟辦公樓在2018年的購入價近1.53億美元,最終以不到5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
這意味著,該處房產價格下跌了約67%,甚至出售金額還低于未償還的抵押貸款金額。
隨著美國商業地產價值的持續下滑,這類虧本買賣變得越來越普遍。
一方面,疫情改變了美國傳統的工作場景,遠程辦公成為了常態,大部分員工每個星期只有幾天在辦公室。
另一方面,美聯儲過去2年的激進加息,推高了企業運營成本,壓縮了企業用于辦公租賃的資金。
美國商業地產的“寒冬”直接導致了地方銀行的壞賬率增加。目前有高達45%的辦公樓按揭貸款處于“負資產”,即貸款余額超出當前的市場價值。
商業地產市場的不穩定性正對金融系統造成沖擊,多達300家地方性銀行正面臨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紐約社區銀行,主要投資紐約大都市區的商業地產,其股價3月1日暴跌超20%。
為了改善財務狀況,紐約社區銀行不得不建立準備金、削減股息并提高貸款損失撥備,最終尋求外部注資10億美元。
從商業地產的崩盤,傳導至金融機構的資產縮水,隱約又見十余年前的金融危機。美國激進加息,究竟會拖垮多少家銀行,仍未可知。
總而言之,在全球經濟轉型期,商業地產的未來充滿變數。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需要以創新思維和靈活策略來應對挑戰,尋找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摘自-非凡油條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暴漲260%,市值突破500億!王寧,海外“再造”...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