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如果一家公司需要密切跟蹤,那就 不該擁有它
時間:24-12-30 來源:開思基金
巴菲特:如果一家公司需要密切跟蹤,那就
不該擁有它
近日巴菲特對自己的財產進行了分配安排,這個消息未免讓人聯想到老人家是不是在安排自己的后事。實際上這正是老人家的習慣—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提前安排好,以免留有遺憾。芒格先生在世時,兩位老人就伯克希爾的董事會和高管進行了安排,從而保證了公司順利過渡。話雖如此,我們心里未免還是有些擔心。
本文根據2019年巴菲特在雅虎財經的訪談編輯整理,通過學習老人投資理念和投資金句的形式,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一、關于投資理念
經濟預測就像綜藝表演,我們的決策過程中從不考慮經濟預測
我從沒見過哪位經濟學家預測到長期的負利率。如果你去讀凱恩斯、薩繆爾森的書,沒人提到長期負利率的可能性。
科學和經濟學的不同在于,科學中的很多現象是恒定的,比如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規律不會因為政治變化而改變。但經濟學中變量太多,事實上,你必須對商業中存在好時光、壞時光有所預期。
經濟總是不斷變化的,這也是為什么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從不考慮經濟預測。
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和我在過去54年里,從未基于經濟預測做決策。我們只做關于具體企業的業務預測,并將其與我們支付的價格進行對比。
在決策方面,它(經濟預測)僅僅是娛樂,就像去看一場綜藝表演。我都沒見過哪位經濟學家真正成功地買賣企業或股票。保羅·薩繆爾森就是伯克希爾的一位股東,但他也未曾靠預測成功。
……
明天的報紙會說今天股市為什么下跌,但早上卻不會預告這種下跌。關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而確保這些未知的部分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你可以將投資劃分為四個框架,聚焦于那些既可知又有利的部分。
哪怕你可能錯過90%的機會,但如果能把握好剩下的10%,就足夠了。
解讀:一周前(2024年11月20日)聽到一場大摩主辦的宏觀主題電話會,其中說到因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速不明朗,所以外資降低了對中國資產的配置。因為政府的政策尚不明朗,所以現在倉位保持中立等等。這些和老巴的觀點完全相左,他們只是希望看到更明確的預期后再買入,而不是基于更便宜的價格而買入。事實上,無論遭受什么樣的災難創傷,人類社會和市場經濟總是會康健恢復并繼續向前發展。中國的經濟也將是這樣,政策雖然保守但也在一步步加碼,一步步落實。今天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股市都處在低谷,無論政策以何種形式推出,經濟民生政策的導向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都是向上的。雖然宏觀改善的節點未知,但趨勢必將向上,既然如此,為何還要等呢。除非這些經濟學家真能預測到市場好轉黃道吉日。
以合適的價格買入,而不是在最佳時機買入
如果你要在本地購買一家汽車經銷店,或麥當勞加盟店之類的生意,你不會試圖去預測購買的最佳時機,而是會在合適的價格買到好的生意。你不會因為預計今年的增長是3%而不是2.8%就決定買下它。
如果你需要密切跟蹤一家公司的情況,那么你就不該擁有它。
在談到巴菲特的重倉蘋果公司——市場擔心蘋果新品推出較為緩慢時,巴菲特說:
如果你需要密切跟蹤一家公司的情況,那么你就不該擁有它。
如果你買了一家公司,比如一塊農場,你不會每隔幾周就去看看玉米長到什么高度了,也不會過度擔心別人說這是個低價年、出口受影響等因素。
你買下農場后會一直持有。
我有一塊在20世紀80年代買的農場,由我兒子經營,但我只去過一次。
盯著它不會讓它長得更快,也沒法通過“加油、努力”之類的口號鼓勵它。
某些年份價格好,某些年份價格不好,有些年份產量高,有些時候低。
我關心的是長久的耕作,比如通過作物輪作讓產量有所提高。實際上,這塊農場在一百年前每英畝可能只產出30或35蒲式耳玉米,而如今好的年份能達到200蒲式耳。
美國農業的進步是商品價格長期保持穩定的原因之一,而我們都因此受益。蘋果也是類似的長期投資。(蘋果就像農場)這是一項長期投資。
如果你擁有本地最好的汽車經銷商,擁有最好的品牌,并由可靠的人管理,你不會每天都跑去看看今天有多少人進店,或因為利率上漲可能影響銷量而改變策略。
你知道一年有365天,而你會持有它20年,也就是7300天。
每天和每年的情況都會不同。如果日常波動對你很重要,那你就不應該買它。
解讀:我是從天使投資過渡到二級市場的,在我的概念中,股票和股權是一個概念:SHARE。不同點在于是否可以快速流通。股權投資,我們常常是按季度跟蹤公司的業績變化,后期成長定型,跟蹤節奏就會延長到按年。每次回訪看到公司的成長和變化,內心總是充滿了希望。即使遇到項目發展不如意的情況,想想籃子里耀眼的明星,心里也會舒坦很多。
作為投資人,天使階段,我們的資源或多或少還可以幫助到團隊;等公司長大了,團隊大了,資源多了,我們幫不上了,就會慢慢退后以欣賞的眼光看著“贏家奔跑”。
對于投后賦能,我的理解其原則是錦上添花,投資者不可以越俎代庖。原因是,投資本身是自帶杠桿的事情,如果自己親自下場搬磚,那何不自己創業。關鍵是,我們投資看中的就是團隊的專業,團隊本身就具備成功的基因,那么,我們何必要指手畫腳呢。
二級市場也是一樣,既然幫不上忙,何必天天盯著看著,上上下下讓人心煩。
股票市場的定價是千萬人的情緒共同作用的結果,投資者是不是一直看著股票、愛著股票,股票是不知道的,也是沒有感情的,它不會因為你的喜怒哀樂而發生一絲一毫的變化。
只要被投公司的邏輯沒有發生變化,團隊仍然在努力向上,除了每個季度跟蹤檢閱財報,其他時間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地讓“管理層為你賺錢”,而你大可以扭著秧歌去瀟灑。
或許這樣保持距離可以讓自己時刻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而不會深陷單戀的漩渦,對一切負面信息視而不見。即使是行研也是如此。看到一些券商的研究員,不管估值高低,對重點研究的公司發表的觀點都是兩個字:買入。這一方面和券商的機制有關,但也和本人的情感和信心有關。正如芒格所說:你研究得越努力,信心就越足。但是,你正努力研究的東西可能是假的。這種情況正是我們要避免的。
公司的股票低于其內在價值,那么我們會回購股票
如果有大量現金剩余、公司業務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就會考慮回購伯克希爾股票。
去年我們在房地產、廠房和設備上投入了140億美元,遠超折舊費用,確保業務需求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還有剩余現金,又沒找到合適的企業投資,同時我和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認為公司的股票低于其內在價值,那么我們會回購股票。
如果我們共同擁有一家價值一百萬美元的麥當勞連鎖店,而你持有50%的股份。你對我說,愿意以4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你的部分,我會立刻買下它。
而你要價是60萬美元,那我會說,你可以明天再來找我。
解讀:這正是公司回購的基本原則。
回購的本質是向股東分配資金
我觀察回購活動多年了,其中涉及不當行為的比例幾乎為零。
實際上,回購本質上是向股東分配資金,這也可以通過分紅來實現,而美國企業應該不時將利潤分配給股東。
我們有時通過回購來實現這一點,而不是分紅。
而大多數公司會設有分紅政策,如果還有超出業務需求的資金。如果股票被低估,回購完全合情合理。
人們在投資上最常犯的錯誤是頻繁交易
他們以為可以隨意交易就該頻繁交易。他們沒有意識到只需買下“美國股市”并長期持有就好。他們因“可以輕易買賣”而過度交易,但頻繁交易并不等同于聰明投資。
最好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關于卡夫亨氏,巴菲特在承認自己買貴了的同時,表示:我更愿意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時間會證明一切,但我們確實為卡夫支付了過高的價格。
不過,對于亨氏的價格,我認為是合理的。最初我們和3G資本合作收購了亨氏,亨氏當時還是非上市公司。
而我們為卡夫支付了過高價格,付得太多的錯誤,很難再有什么補救措施。
解讀: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成本最低,但很多人很自信,寧愿自己親自趟一遍河水。
錯過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我并不擔心,最大的錯誤是我錯過了本該掌握的機會
我大概在20年前見過他(杰夫·貝索斯),感覺他很特別,但我沒想到他能從賣書做到今天的規模。他有遠見,并且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這一目標,這不是我能做的。
我錯過了很多機會,即使認識比爾,也錯過微軟。這些不是我擅長的領域。
錯過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我并不擔心,真正讓我困擾的是錯過了自己本該理解的機會,那才是真正的錯誤。
最大的錯誤是我錯過了本該掌握的機會,但你們都看不到這些錯誤(財報體現不出來)。我并不認為錯過Netscape之類的是錯誤。
我能理解的領域也許只占所有公司的5%~10%。
另外巴菲特曾短暫投資甲骨文并很快賣出。巴菲特對此評論,那是我做的決定。我后來賣了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對云計算了解不足。
購買時的確是個錯誤,我沒有一個好的答案解釋為什么一開始會買入。我知道一點云計算,但不足以讓我感到自信。
解讀:我想、我向往和我能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按照能力圈的定義,投資就是首先要抓住自己熟悉領域的機會。同時,對于看不懂的事物,投資者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知識、人脈和資源逐漸建立起新的能力圈,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如果通過專家調研來彌補自己能力圈的不足,建議多方探討,另外還要考慮專家的身份、學術研究和利益傾向,畢竟沒人會說自己孩子不好。巴菲特和貝索斯、蓋茨相識,但又錯過亞馬遜、微軟,這可能也真的說明巴菲特對新生事物完全沒有興趣。巴菲特買入又賣出甲骨文也說明老人家的真誠和謙遜。按李錄的話說,這是對自己真正的誠實。
伯克希爾通過溝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投資者
1956年我創辦了伯克希爾的前身合伙公司,當時我們僅有七個人參加聚餐,都是親戚朋友。
我給了他們一份四五頁的合伙協議,說這是法律文件不用細看,但有半頁的“基本規則”必須讀清楚。如果認可這些規則,我們就一起合作,如果不行,那就不該成為合伙人。
公開上市的公司不能控制股東的來源,而我則通過行動和溝通吸引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同時把有不同期望的人擋在外面。
我們希望伯克希爾的投資者擁有和我們一致的期望。
如果把伯克希爾比作教會,我希望“教堂的座位”被那些理解和認同我們“宗教”的人占據,而不是吸引一群新投資者每周來改變方向。
伯克希爾有164.5萬的A類等價股,我希望這些座位上都是志同道合的投資者。
二、關于商業
零售商和品牌商的博弈會一直存在
零售商和品牌之間總是存在著博弈。如果我擁有一個非常弱勢的品牌,想要進入沃爾瑪,那幾乎不可能。我得提供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讓步來爭取。而如果我擁有某種特別出色的包裝產品,那我自然會想要進入沃爾瑪。
10年前,Costco曾嘗試下架可口可樂。他們的顧客忠誠度極高,旗下的自有品牌Kirkland已經是一個390億美元的大品牌,跨越了多個品類,并且僅從1992年開始。
然而,最終他們(Costco)還是將可口可樂重新上架。如果是皇冠可樂(Royal Crown Cola),他們可能就不會再重新上架了。
品牌與零售商之間的博弈將一直持續下去,尤其在亞馬遜帶來的電商革命之后更為顯著。沃爾瑪首先引領了這一趨勢,而亞馬遜進一步加劇了零售環境的變化。
解讀:零售商和品牌商誰是那個有能力掀桌子的呢?比如蘋果IOS系統和騰訊的游戲。對于兩個強勢品牌而言,商業世界的共生關系決定了有很多可以協商的空間。
時代變了,現在的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品牌
我們如今的零售環境不同以往,品牌在過去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開發和推廣,甚至贊助電視和廣播節目。
我小時候,金寶湯總是伴隨著杰克·本尼的節目出現,那時它非常受歡迎,大家都喜歡這個產品。
但現在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品牌,雖然不會天天換,但時代已經有些不同了。
讓我驚訝的是,連吉列的市場地位都有所下降。一般來說,男性不喜歡頻繁嘗試新東西,而女性則更愿意。
以前如果你是吉列“體育巡禮”的忠實觀眾,它陪伴你觀看玫瑰碗、世界大賽之類的賽事,那你就會一輩子用吉列的剃須刀。而且大多數人仍然確實這樣做。
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和我們五年前買入卡夫時不太一樣了。
解讀:網絡時代,新生品牌利用流量打造新品牌的可能性明顯增多,另外在通縮時期,消費者更多關心使用價值,“夠用就好”的理念和不斷創新的產品讓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品牌甚至是白牌。
解讀:我在和上市公司高管溝通的時候提出公司應該多和投資者溝通的建議,其一是讓市場更了解公司,信息更透明;其二是高管可以通過投資者說明會找到看好行業、公司和管理團隊的投資者,他們中就會有一定比例的長期投資者。
三、關于時政
中美關系:強國間可以是競爭關系而非敵對關系
我認為中國和美國必定要成為超級大國,超越我曾孫的時代,我們會一直是競爭對手,在商業、思想等各方面都會競爭,這不可避免。
我們必須確保這種競爭不會讓我們忽視,最好的世界是中美兩國共同繁榮。
競爭可以存在,但我們要明白強國間可以是競爭關系而非敵對關系。
易逆差過大長期來看確實會帶來問題
我多年前在《財富》雜志上寫過一篇文章,談到了貿易問題。當時我們的逆差已經很大了。
我不認為必須實現貿易平衡,但如果貿易逆差過大,且沒有辦法解決,長期來看確實會帶來問題。
畢竟,我們不斷輸出小小的紙片(美元),而其他國家則不斷供應商品,比如衣服或鞋子。
如果我們的貿易逆差繼續大幅增加,而我們找不到減少逆差的方法,那么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
商業高管可以成為合適的總統,總統要關注國家安全,關心經濟和貧困人口
商業高管可以成為合適的總統,但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商業背景就會加分。
首先,我希望總統每天醒來時意識到,對這個擁有眾多優勢的國家,最大威脅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網絡攻擊也應該列入其中。
你可能會遇到一個出于瘋狂動機的邪惡天才,像當年炭疽事件那樣,誰知道是什么驅使他們發送炭疽信件?
我們現在的世界既美好又危險。這種危險始于1945年8月(廣島原子彈爆炸),當時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這一切改變了世界,除了人類的思維方式。”
所以總統應該將此視為首要任務——保護國家,并降低遭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的可能性,這是頭號職責。
除此之外,我希望總統在經濟方面有兩個目標。
首先,要確保市場體系這只“下金蛋的鵝”繼續產出更多的金蛋;其次,如果美國人均GDP達到了6萬美元,就不應該有任何人生活在貧困中。
僅靠市場體系,也無法照顧好難以適應規則的人。有些人可能在諾曼底登陸時表現得很好,但在現代經濟中并不具備成功的技能。
我自己也沒有任何運動天賦,如果生活在一個以運動為主的世界里,即使每天訓練8小時,也毫無用處。
因此,我們需要照顧到市場體系無法覆蓋的人群,確保在財富增長的同時別把他們拋下。
解讀:市場經濟關心效率,往往會忽略社會保障問題。從巴菲特關注的兩個方面來看,老人家的思想站位很高,除了經濟發展以外,對底層貧困人口問題也十分關心。
四、人生建議
給那些渴望成功的人三條建議:
1.首先,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比如溝通技巧,我告訴學生們,無論他們學了多復雜的公式,如果能提升溝通能力,不管是書面還是面對面,都能增加至少50%的價值。
無法表達你的想法就像在黑暗中朝女孩眨眼,沒人看得到。
這是相對容易的提升,我自己通過戴爾·卡耐基的課程學到了這一點。
投資自己,這種能力沒人能拿走。
2.其次,保養好你的大腦和身體。
盡管我可能因為沒完全踐行這條建議而被批評,但我告訴學生們,如果我送你一輛車,且這將是你一生唯一的車,你會非常小心地保養它。
你會修復每一個劃痕、認真閱讀使用手冊、為它蓋車庫。
生活中你只有一個大腦和一個身體,等到五十歲時再開始保養為時已晚,因此要早早意識到這一點,充分發揮你僅有的身體和頭腦的潛力。
3.關于生活建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與誰交往。
你要和比你更優秀的人交往,因為你的方向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你需要選擇好的榜樣。
如果你想效仿某個人,一定要仔細挑選對象。
盡管你無法選擇父母,他們會對你有很大影響,但你可以選擇其他影響你的人,比如你的配偶,這是大多數人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在商業中選擇合伙人也重要,但生活伴侶更重要。
你最好選擇一個比你優秀的伴侶,并希望他們不要太快發現這點。
真正的成功的人生是到老了還有人愛你
如果你到65歲、70歲甚至更老時,想讓愛你的人確實愛你,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最喜歡的電影:我喜歡《桂河大橋》,其中有很多人生教訓,而且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不過結尾充滿了人生哲理,他建造了鐵路,但他真的想讓敵人通過它嗎?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最喜歡的書: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是本·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
摘自-開思基金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救萬科需要多少錢?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