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鋁參股力拓不能提高“定價話語權”
時間:08-02-29 來源:世紀海翔
中鋁參股力拓不能提高“定價話語權”
也許這是某種資產風險的分散化行為
“鐵礦石部題”也許是折射中國進口資源品定價權贏弱的焦點問題。雖然此論鐵礦石談判未完,但中國企業不得不接受海外鐵礦石巨頭一輪又一輪的漲價的格局不會有多大改變。近日,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再次將“鐵礦石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3.83億噸,占全國需求總量的一半,而隨著目前國際鋼鐵、石油等重要礦產品價格的持續走高,盡快擴大鐵礦資源勘探顯得十分迫切。另外,在鐵礦石定價的話語權爭奪方面,中國也亟待提高其運用水平。
不久前,中國鋁業通過其新加坡全資子公司與美國鋁業(Alcoa)一起以140.5億美元獲得了鐵礦石巨頭力拓在英國的上市公司12%的股權。毫無疑問,中鋁憑借其第一大股東的身份成功瓦解了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對力拓的收購,是利用資本市場走的一招妙棋。不過,市面上對這一并購意義有過度渲染之嫌,比如他們認為中鋁參股有助于鐵礦石價格的控制。
參股是為了更有效地控制供應價格。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資本運作認識的一大誤區。如果未來礦石價格的上漲或波動是在大家的期望之中的,那么這些因素早已被打入收購價格之中,能看到力拓價值的顯然不止中鋁一家,因此收購方只不過是將未來的好處在當前一次支付了而已。其實中國大企業的海外擴張由于其特殊的國有背景,往往需要付出比別人更高的溢價,對海外“戰略資產”的控制權來得并不便宜。
即使今后礦石價格果然大漲,企業內的供給也并不是不計成本的。當年時代華納(Time Wamer)和美國在線(AOL)合并時,大家津津樂道于在美國在線上展示華納影視產品的廣闊前景,殊不知美國在線的主頁只有一屏幕,打了華納的廣告也就意味著丟失了來自米高梅的廣告收入。同樣,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固然可以壓低對下游供應價格,但是這種做法的機會成本仍然是市場收購價格。
其實這次中鋁參股力拓是一招妙棋,關鍵還是在于原材料市場競爭因素。
從供給方看,必和必拓、淡水河谷(Vale)和力拓控制了全球鐵礦石運量的70%,雖說兩家公司就是以引起競爭(如波音和空客),這幾家礦產公司在地域和產品線上的復雜交錯形成了典型的多頭接觸市場(multi-contact competition),很容易形成寡頭壟斷和價格協議,更有巴西、澳大利亞等政府利益參與其中。從需求方看,中國對鐵礦石的年需求量將達到4000萬噸,足以影響市場價格。更重要的是,來自中國的需求大戶不是一個個獨立經營的企業,而是有著同一個婆婆的眾多央企。這其實是雙邊壟斷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中鋁來說,擁有海外(企業)的戰略性資產將有利于對海外當地的政策決策施加影響,把市場格局向有利于自身的方面發展。
中鋁曾指出希望通過參股實現多樣化經營,分散企業風險。對多樣化經營的考慮無非是出于兩點:其一,中鋁是否能憑借其已有資產和能力把力拓這塊相關資產經營得更好,提升其市場價值;其二,投資者是否能比企業更有效地分散風險。對前者姑且不作論斷,對后者的回答則再次跟中鋁的國資背景密切相關。中鋁的投資者主要是國家,而國資涉足的企業數目是有限的,無法在廣義的資本市場實現風險分散,于是通過旗下企業來實現多元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股市遭遇“替代”和“分流” | 不應用印花稅調控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