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口何以持續強勁
時間:08-03-06 來源:世紀海翔
中國出口何以持續強勁
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與策略主管 汪濤
因為中國對美國外重要市場及非傳統市場出口依然強勁或有所加速,未來走勢取決于大宗商品價格等
雖然美國經濟已經明顯放緩,中國的出口增長卻似乎能抵御地心引力,近幾個月來一再超出預期。
的確,隨著美國進口大幅的減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已經從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30%(以美元價值計算)的速度減緩到了2007年的14%,而2008年1月更是降到了5%。
對美出口的放緩也影響到了中國的整體出口,其增速從過去幾年年均30%降到了2007年的26%,但是,情況遠遠沒有人們擔心的那樣嚴重。這是因為,其他重要市場如歐盟和東盟,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依然強勁,而中國對一些非傳統市場的出口增長在2007年實際上還加速了。對于中國的出口來說,似乎已經和美國經濟增長及對美出口“脫鉤”(decoupling)了。
最突出的是,中國出口在一些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巴西、印度和俄羅斯,迅猛擴張。近幾年暴漲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以及強有力的國內需求,導致這些國家進口的迅速上升,也惠及中國的出口。2007年,中國對巴、印、俄三國的出口由最近五年平均53%的增速提高到了69%的增長(以美元價格計算)。三國占中國出口的比重也隨之翻了一番。
同樣,中國對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的整體出口,尤其是對能源和商品出口國的出口增長速度,都超過了對傳統上的重要市場如美國、日本、歐盟和東南亞的出口增長速度。如此一來,相對于幾前來說,中國現在對這些非傳統市場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已經大大增加了。
毋庸置疑,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的高漲(某種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經濟和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大大刺激了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對于至少一部分國家來說,堅挺的幣值或匯率的升值也刺激了進口,尤是從中國的進口。巴西和俄羅斯的匯率升值近兩年超過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印度匯率升值與人民幣相當)。這與中國對這些地區出口的高速增長也許并不是巧合。
隨著美國經濟增長的進一步放緩甚至衰退,中國對不同地區出口增長態勢的分離是否得以持續?目前下結論也許為時太早。歐盟地區和東南亞的經濟增長依然穩健,但已經出現了放緩的早期跡象。而且,人民幣相對疲軟的優勢,也許將隨著人民幣升值的加速而逐漸消失。
最不確定的因素應該是大宗商品價格。與以往不同,在美國經濟增長減速之后,大宗商品價格依然高企。如果大宗商品價格繼續攀升或在高位震蕩,那么中國對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出口,很可能將為中國的整體出口表現提供持續的支撐。
摘自《財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不宜以升值抑通脹 | 宏觀調控三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