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人性對接
時間:08-03-10 來源:世紀海翔
與人性對接
姜汝祥
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生意的本質是交換客戶的偏好。所謂“客戶第一”的意思,即在交易的時候,真正起作用的是客戶的“偏好”,而不完全是產品的價值。而所謂成交,無非是同樣的產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與價值。客戶是第一位的,不同客戶的不同偏好是第一位的,客戶價值實質上是一個關于人性的心理游戲。
生意的本質是客戶的偏好,那管理的本質是什么?
經營公司就是追求利潤,追求利潤就是追求客戶認可,而要客戶認可公司,首先我們的員工要認可公司。所以,經營或管理公司的本質是在經營員工的心,是在用員工的心來獲得客戶的心。沒有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沒有對人性的充分尊重,如何做得好企業?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并不是讀書多的人,而是那些在“社會大學”里浸泡多年的人。道理很簡單,人性是體驗出來的,不是從書本上得到的。所以,管理本質是一種文明,而不是強權。因為人心是用來尊重的,不是用來強迫的。人們并不反對服從或跟從,人們反對的是強迫的服從或跟從。
但也有人會問,管理中不也有強迫嗎?的確,管理也有強迫,但那是一種事先獲得員工認可的強迫。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是人就會犯錯,是人就會貪婪。承認這一點,就等于承認抑制人性之惡更多的不是道德,而是一個交易:當規范的制定是“為我好”、“為我們大家好”的時候,我們就愿意認可公開制定的制度與規范,并自愿地接受違規的處罰。這種基于事先約定或者共同約定的處罰就叫法治,而法治化的企業管理就是一種制度文明,管理作為一種制度文明,它強調的是,可以改變的是規則,而不是人性。與其相信別人的良心,不如不給犯錯的機會。
但企業畢竟是一個營利組織,對內制約的目的是換取外在客戶的認可,自我約束的目的是為了客戶的利益回報。因此,在外在利益的意義上,管理還是一種責任文明。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價值,是要客戶回報,而如何才能讓客戶回報?回答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由此,我們就懂了,管理的制度文明與責任文明,實際上對應著企業的兩種價值渠道——對內的制度文明對應的是員工價值,對外的責任文明對應的是客戶價值。也即,如果業績不好,要么是對內沒有從制度文明的角度抑制人性之惡,讓員工獲得成長;要么是對外沒有從責任文明的角度弘揚員工人性之善,讓客戶獲得價值。
經營公司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出發點完全做反了,對內相信人性是善良的,讓員工吃大鍋飯;對外卻縱容人性之惡去掠奪客戶。所以,人性善惡是人的自然本能。無所謂好壞,關鍵是用在什么地方。當我們說管理是一種文明,不是強迫,強調的是人性之善惡,沒有對錯,只有得失。關鍵不是對與錯,關鍵是對的時候,你獲得什么,當錯的時候,失去什么。沒有得失,就無所謂對錯。
在這樣一種邏輯下,業績問題也就簡單了。業績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對員工與客戶的投資問題。首先,如何投資客戶來獲得業績?在投資客戶的時候,你必須相信客戶是善良的。當客戶讓你感到不“善”的時候,那實際上是因為客戶在保護自己,因為有些公司在利用他們的善良,在欺騙他們的善良。而公司管理者的使命,就是讓客戶相信,公司是客戶真正的伙伴,是值得相信的。客戶的忠誠,合作或共贏只能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內心的交換,人們只會被你的人感動,不可能被你的產品感動。人們只有相信你的人,才會相信你的產品。所以,想要忠誠、合作、共贏的客戶嗎?那就看你都給客戶提供了一些什么感覺吧。請記住,關鍵不是你說了什么,關鍵是客戶聽到什么;關鍵不是你做了什么,關鍵是客戶相信什么。懂得了這些道理,心態就安定了,客戶是用來尊重的,不是用來搞定的。去掉索取之心,種下投資心態,才能夠讓客戶感受到你的價值,因為產品價值的背后,首先是作為人自己的價值。
其次,如何投資員工來獲得業績?當我們說人有惡習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說,惡習是天生的,但惡習是被縱容還是被抑制,卻是后天教育或管理決定的。而惡習的自愿抑制,就是管理中責任文明的最大體現。什么情況下人們會自愿抑制惡習?當人們獲得的是更大的成長空間或是成就感,人們就會用責任來代替放縱。在這里,重要的是成長的環境——環境決定了人們成長空間與成就感。一句話,任何業績問題的背后,實際上是對人性善惡與得失的對應。人性是用來尊重的,不是用來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管理的規則,而不是人性,這就是管理文明。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科學把握調控節奏 堅持貨幣緊縮是“基調” | 美聯儲救市效果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