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脹是中國“全球化”的最大危機
時間:08-03-31 來源:世紀海翔
高通脹是中國“全球化”的最大危機
近日,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發布的報告預計,2008年3月CPI同比增長幅度為8%-8.4%,估計2008年第一季度CPI平均同比增幅為8.1%,第二季度CPI平均同比增幅為8.5%。
通貨膨脹其實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通貨膨脹連續占領中國經濟話題焦點位置近20年;但自從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推動中國進入通貨緊縮以來,通貨膨脹離開國人視線已有10年之久,以至于通脹突然降臨,國人猝不及防。
雖然全社會輿論希望能夠盡快遏制通脹。然而,這可能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這次通脹跟中國過去經歷的通脹不同的是,這次通脹是全球化導致的輸入型通脹。
這次通脹是全球性的“感染”。以美國為例,2007年各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分別上漲2.4%、2.7%、2.4%和4.0%,2008年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3.3%。經過季節調整后的2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6.4%,預示著未來消費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壓力。在歐元區,綜合消費價格指數(HICP)2007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均為1.9%,從9月份開始持續攀升,連續4個月高于歐洲中央銀行確定的2%通脹目標,第四季度上升至2.9%。2008年1月,歐元區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升3.2%。在英國,2008年2月CPI環比上漲0.7%,同比上漲2.5%;核心CPI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1.2%。在新興市場和主要發展中國家,2007、2008年通貨膨脹率分別為5.9%和5.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7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分別比2006年的實際通貨膨脹率高0.8和0.2個百分點。
解讀此輪輸入型通脹,無疑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糧食領域,聯合國糧農組織2月份發布的報告預計,全球糧食庫存將下降到1982年以來的最低點;美國農業部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通脹行情”無法支持期貨牛市 | 拉動內需是產業梯次轉移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