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通脹的關鍵是穩定預期
時間:08-04-21 來源:世紀海翔
控制通脹的關鍵是穩定預期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的各項經濟指標,其中一季度GDP增長高達10.6%,而一季度的CPI則達到了8.0%的高位(而3月份CPI上漲8.3%)。針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當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認為“特別要把控制物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意味著,之前“雙防”的序列已經發生改變,“控制通脹比防止經濟下滑更加提到優先的位置”;經濟“更好地”發展比經濟“更快地”發展更重要。隨后,央行迅速上調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
如果對通脹的處理手段不辛辣、堅決的話,那將會發生另外一次“事后的悲嘆”。3月份的CPI8.3%而2月份是8.7%,看似有所回落,但卻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利好,因為2月份的CPI是一次跳躍性的上漲,主要是雪災制造的短時間內的“沖擊性”短缺,如果沒有此因素,CPI應該在7.4%附近。同理,3月份的CPI微幅回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蔬菜生產在雪災后得以恢復、運輸狀況好轉等因素,但如果扣除雪災的延續性沖擊,也許會在7.8%左右。也就是說,扣除短期沖擊因素之后,CPI一直是系統性向上的。
盡管中國決策層正在加大價格管制(例如對價格飆升的食用油,最近發改委駁回了國內4大食用油生產經銷商漲價的申請)的力度和覆蓋面,但是,各國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對價格的行政性管制是無法促進生產供應的,相反,它封鎖了企業成本的傳導效應,大規模提高了被管制企業的成本(利潤縮水甚至虧損經營),從而加強了企業與之博弈的決心,即企業通過“生產萎縮化”來對抗價格管制。
要知道,管制永遠產生的是短缺而不是豐裕,管制希望能獲得價格穩定,但最終收獲的是短缺造成的恐慌。尤其是整個世界都處于一種農產品相對匱乏階段(例如米價飆升),在這種氛圍下,農業生產者最好的策略就是降低生產,增加儲糧行為。除非這些農產品生產經銷者的預期能夠穩定,認為農業補貼會超過通脹預期,或者上游農資價格的增長幅度會低于他們可獲利的程度。用博弈論的方式看,理解中國的通脹成因,需要的是一種結構主義的視野。通脹不應該歸咎于豬肉蔬菜漲價、《勞動合同法》出臺、雪災以及各種終端消費品價格飆升。通脹的根本原因在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擊鼓傳花式”的剝奪。農產品價格的飆升,不僅僅是農資價格的原因,更是生產農資的上游段,例如機床。但也不僅僅機床的原因,而是鋼鐵、石化等行業造成的“價格傳導”。決策層應該理解“通脹預期下的農戶自保行為”,要通過緊縮政策削減上游產品的需求,使之產生“過剩下的廉價化”,這種結構性的嚴厲調整才是擊退通脹預期的唯一武器,也就是說,控制CPI的關鍵是消滅PPI的漲幅,而不是物價控制。
于是,控制通脹預期是“重中之重”。而加息是穩定預期最好的辦法(加息也許從表面上看不能提高生產,但實際上卻是最有力的促進生產的舉措)。保守估計,中國今年的全年CPI會處于6.8%的位置,那么4.14%的利率怎么說也是不合適的,即使不愿意改變負利率狀態,也至少將利率加到5.8%附近。迅速加息、采用緊縮性的貨幣回收政策、對上游的權勢企業和產業實施嚴厲的信貸控制,并不一定會產生多么嚴重的失業。在對上游實施嚴厲緊縮的基礎上,加大對糧食等下游端的補貼,穩定預期下的補貼才能產生有效供應。
摘自21世紀經濟觀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恐慌是股市非理性下跌的理性反應 | 外管局應與中投劃分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