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斷工農業價格交替上漲的鏈條
時間:08-05-13 來源:世紀海翔
切斷工農業價格交替上漲的鏈條
近日,統計局相繼公布了四月份的PPI、CPI數據,繼續的高位運行并不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但其中一些小變化卻值得我們注意。PPI指數創出3年來的最高點,盡管8.1%的幅度僅比上月高出0.1個百分點,但這一變化顯示出農產品價格似乎已經傳導至制造業領域;食品類價格雖然同比上漲22.1%與上月水平相當,但環比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我國食品類消費品經過一定的生產周期,價格上漲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小的變化背后隱藏著大的問題。我們之前之所以形成的關于通貨膨脹可控制判斷,是因為我們將農產品供需矛盾定義為此次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如果原因真是這個,那么只要經歷一個農業生產的恢復周期,通貨膨脹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但是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所慮有疏,這一邏輯鏈條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被忽視了。即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波峰上,誰來承擔價格上漲的損失?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制造業是我們原本所期望的接盤者,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得它們懼怕銷售價格的上漲,它們將竭盡所能來化解成本上漲的壓力,如果不是出現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將被它們消化。
偏偏不巧的是,市場上觸發價格上漲的動力并不只是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在匯率、關稅、勞動力成本的重重夾擊之下,制造業的利潤空間被壓縮殆盡。媒體上充斥著關于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企業破產、資本和企業外遷的新聞,甚至有知名汽車企業老總因不堪忍受價格上漲而發出“賣汽車不如賣豬肉”的聲音。
這還僅僅只是國內因素,除了上述不利原因之外,國際原材料的價格在軟美元的刺激之下進一步高漲;世界各國在經濟衰退的風險之下重拾“以鄰為壑”稻草,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現在留給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出路只有兩個,要么漲價以自保,要么另尋生產基地。通貨膨脹問題隨農業生產周期自行解決的期望破滅了。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經濟中出現了兩個相當危險的問題。第一,前期推動我國CPI指數上漲的食品因素已經開始淡化,工業品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領漲者。如果我們的價格上漲形成一個農業推動工業,工業再二次拉動農業的循環怪圈,我們的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地自動擴張、自我加強。第二,此輪通貨膨脹已經超出了國內經濟的范疇,供需矛盾形成的價格變動將惡化為貨幣過剩形成的危機,國內的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無論怎么變動都將成為世界強勢經濟體政策變化的犧牲品。
任何危險的事件都來自于微不足道的原因。如果我們不是刻意的將通貨膨脹的原因囿于農產品結構性上漲的話,那么就是我們對于通貨膨脹原因認識的片面和內外脫節,這種認識的脫節必然造成所制定政策的脫節。
目前所謂的輸入性通脹或是成本推動型通脹說的都是一件事情,就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我國原油、鐵礦石等基礎性的原材料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傳導到國內就形成了所謂輸入性通脹或是說成本推動型通脹。
而原材料價格之所以上漲并不是供需條件出現了什么突發性的變化,新興國家需求上升和開采能力的限制早在預料之中,并不能成為價格突然翻番的理由。真正的原因還是在貨幣層面,美國在2001年IT泡沫破滅之后一直奉行著低利率刺激經濟的政策,過剩美元自此通過貿易和投資在世界各國泛濫。而2007年次級債危機爆發之后的美聯儲和白宮仍然采用這一套政策,其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將國內經濟的問題通過輸出通脹轉移到世界其他國家。一時間,歐洲美元、亞洲美元甚至非洲美元紛紛過剩,以美元為標的的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成為必然。
我國貨幣政策的某種脫節就來源于此,美國所奉行的政策是以挽救衰退為核心的,不惜以貨幣過量投放、價格上漲為代價;而國內政策則面臨許多困境,一方面不斷聲稱以防范通脹為核心,并據此一再出臺緊縮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
前述兩大潛在風險并不是由于我國過去或是現在的政策所造成的,其化解自然也不是僅憑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匯率的大幅度調整自然是我們把握貨幣政策主動性的有效工具,同時也能化解部分進口原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進而切斷工農業價格交替推動上漲的鏈條,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辦法,這也是學界專家普遍的觀點。但是,升值帶來的出口困難可能會將我國從通貨膨脹山頭一步打入經濟衰退的深淵。是重復著試錯思想主導的貨幣政策,還是以犧牲眼前利益來換回主動權,是擺在我國政策層面前的一個大問題,這才是目前一切問題的歸宿。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區域利益超越分歧 亞洲金融合作可期 | 抗震救災生死時速 民吾同胞共渡時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