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利益超越分歧 亞洲金融合作可期
時間:08-05-08 來源:世紀海翔
區域利益超越分歧 亞洲金融合作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胡主席“暖春之旅”前幾天,中、日、韓和東盟13國財政部長一致同意出資至少800億美元籌建共同外匯儲備基金,以抵御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
在國際金融市場危機有不斷深化、蔓延之勢的背景下,東亞外匯儲備基金有助于顯著增強東亞各國抵御投機性貨幣攻擊的能力,御危機于國門之外。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不公正的癥結之一在于國家貨幣(主要是美元)擔任著國際貨幣的角色,美國由此不僅得以憑借不兌現紙幣占用了世界其它國家的巨額實際資源,這筆巨額國際“鑄幣稅”對美國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動時常誘發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危機。
東亞是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外匯儲備對GDP比率最高的地區,換言之也就是向美國繳納無形供賦最多的地區,在另外幾個方面承受的損失也最大:東道國支付較高收益率吸收的外資大部分以低收益美國政府債券形式回流,要承擔利差損失。而且,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以儲備資產形式回流發達國家,還開辟了一條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相互作用的通道,通過自我強化機制加劇了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假如成熟市場的動蕩導致利率下降,資本為追逐高利率而流入新興市場,但結果是70%以上又重新投入成熟市場,對成熟市場的利率施加了進一步下降的壓力,導致成熟市場資本進一步流向新興市場,如此循環不已。相反,一旦新興市場資本流動逆轉,其中央銀行開始出售儲備資產中的債券,就會對成熟市場利率施加向上的壓力,從而加速新興市場資本外流。一旦東亞統一貨幣能夠問世并與美元、歐元鼎足而立,亞洲就大大提高抵御美、歐貨幣政策變動沖擊的能力,并促進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和公正性。
東亞金融合作利益之重大與其波折之多、進展之遲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早在1995年9月,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就曾倡議創立亞洲國際清算銀行,但這個倡議當即被冰封。即使在1997年金融危機充分顯示了開展區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之后,東亞金融合作仍然一波三折,從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會議上提出1000億美元“亞洲貨幣基金”構想,到此次13國敲定東亞儲備基金規模,竟然過去了11年??部廊绱耍倘挥忻绹鴱耐獠孔钃现?,但美國得以阻撓,前提也是東亞區域內部存在眾多矛盾和分歧,致使外部勢力有機可乘。
促成國家間的區域金融合作,不僅僅是利益,更需要的是胸懷和眼光。歷史已經書寫過這種“胸襟”誕生的艱難和實踐的長久惠澤。為了爭奪制海權和國際貿易的主導權,1652—1674年間英、荷兩國發生了三場戰爭,荷蘭艦隊曾經將戰火一直燒到泰晤士河上;但在18世紀的多次危機中,荷蘭銀行卻得到了英格蘭銀行和倫敦各私人銀行的鼎力相助,后者并非出于什么利他主義動機,而是認識到英國的繁榮依賴于荷蘭的經濟,荷蘭危機加重會切斷英國的資金來源。法、德兩國從“三十年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積累了兩百余年的恩恩怨怨,戰后卻攜手成為西歐一體化的最堅強軸心。國際間沒有永恒的對手,只有永恒的利益。東亞各國必將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共同利益終將壓倒利害沖突而推動東亞金融合作繼續發展。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人民幣國際化契機 | 切斷工農業價格交替上漲的鏈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