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觀因素確在 信心仍應保持
時間:08-06-16 來源:世紀海翔
悲觀因素確在 信心仍應保持
越南經濟危機給中國的宏觀經濟敲響了警鐘,國內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經濟的走向也開始悲觀。
在過去多年,中國經濟在理想狀態下運行。但在2008年,中國經濟的理想增長模式被打破——GDP存在下滑的風險、通貨膨脹高企、失業可能會增加。
這種不理想經濟增長還有一些“并發癥”——國際油價、糧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高,美元貶值導致國內出口下滑、國內投資過熱引發國內產能過剩危機、仍在增加的順差累積了大量的流動性過剩、被倒掛的利率、詭異的匯率、企業盈利前景不樂觀、不斷攀升的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這些癥狀讓人不得不對目前中國經濟的前景擔心,一些宏觀專家還相信,上面這些問題對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 “洛克菲勒難題”,政府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最優的解決方案。
那么,我們是否還應該對中國經濟繼續持有信心?
必須承認,短期內經濟向好的期望將被若干悲觀因素所制約。
比如難以回避的經濟周期率。一個國家完整的經濟周期一般有四個階段:低增長、低通脹—高增長、低通脹—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高通脹。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第三個階段中,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可能還會經歷陣痛。而從這點上,也可以理解現在投資者的悲觀情緒。
又比如對既往失誤的修復成本。過去多年高速增長讓中國人一度患上了“GDP崇拜癥”——只有GDP維持8%以上,中國經濟才算正常,而忽視了增長中環境與資源的損失、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提高、勞動者保護和公眾福利。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必然會帶來效率的損失——經濟增長率的下滑。
但是,這些悲觀因素是否已根本改變了中國經濟將長期向好的趨勢?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否依然存在?
2008年前4個月,受美國次級債引發的國外需求減少,國內出口增速開始回落。但最新公布的5月份出口增速重新提高。并且,5月份數據還顯示,初級產品和低加工、低增值產品出口數量增勢減緩,甚至絕對減少,而技術含量較高商品出口增幅較高,這是出口結構改善的表現。
除了出口,內需和投資將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的引擎。由于中國處于經濟起飛階段,也由于客觀上今年廣闊的國內地區必須進行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導致投資增長不會衰退,維持增長的基本動力仍舊存在。
而即使經濟增速有所回調,但從越來越多的出國人員回國和仍在不斷增加的外匯直接投資中仍可以看出,相比其他經濟體,中國還是代表著機會與利益。
或許,我們可以回頭去看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9·11事件、國內1993、1994年的通脹時,我們都曾產生類似的悲觀情緒,但是,這些依舊沒有更改經濟向上走的格局。
當然,我們也要看政策是否能平抑經濟增長中的波動和風險。政策的選擇永遠是與經濟生活的預期或者反預期做博弈,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這些問題仍將構成現實的考驗——通脹數據仍很高、熱錢仍在進入、價格改革遲遲不啟動、匯率機制存在問題……但至少,我們也已經看到政策調控下的部分好結果——經濟過熱的預期消失、CPI指數已經開始下調、貿易條件開始改善……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依然艱難,可能會一波三折,可能會近者憂、遠者慮,但是向上的趨勢并未改變,調整將會是溫和的,對中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仍應保持信心。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反通脹離不開人民幣升值 | 中美弱化匯率談判 世界通脹變為“大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