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上調的廣州案例
時間:08-07-25 來源:世紀海翔
油價上調的廣州案例
動筆之前給幾位在石油行業工作的朋友發短信,問今天有什么話題值得探討。第一個回復的朋友來自國有石油公司,他的建議是寫一寫油價上調以后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并且把相關報道發到了我的郵箱。
原來,他說的是自從6月20日國家最近一次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以來,有記者發現,在一些地區出現了車流量明顯減少的現象,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價格開始改變一些車主的出行習慣,少開自己的車,多用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廣州一份報紙援引交警部門發布的每周交通警情顯示,從6月20日凌晨油價上調開始,廣州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量都出現明顯下降,在剛剛結束的七月第三個星期,全市交通堵塞量的降幅更達38.5%。
與此同時,公共交通的使用頻率開始上升。以廣州地鐵公司的數據為例,從7月1日到10日,單日客流量增加10萬人次。當然,就廣州的具體情況而言,之所以出現上述變化,記者指出,油價上調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此外還有7月1日起上調停車費以及學校從七月開始陸續放假等原因。
但這大概不會影響我們將油價上調歸結為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畢竟,價格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映一種商品的供求關系及其變化,消費者根據價格發出的信號,相應調整自己對這種商品的消費。具體到石油這種商品,如果油價繼續上漲,就要開始考慮減少使用石油,而這要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
也是基于這個分析,法國一家銀行曾在去年年底預言,如果油價在85美元/桶或更高水平停留一年,那么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速就會放緩;如果油價在106美元/桶或更高水平停留一年,那么全球石油需求就很可能下降。而在石油生產國這邊,以歐佩克為例,它們一直不認為油價長期上漲是一件好事,因為一旦價格超過一定水平,并且居高不下,消費者就會具有開發替代能源的經濟激勵,而替代能源的價格也終有一天將對石油形成競爭力,到那時,石油的地位就會受到削弱,石油生產國的影響也將同步下降——對于已經向石油行業投入巨大資金,并且國家收入高度依賴這個行業的石油生產國,這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前景。
只要稍微了解一點石油崛起的歷史,就會知道,這對于石油生產國而言是最熟悉不過的常識,畢竟,當初石油也是以“替代能源”的身份登上世界舞臺。簡言之,直到十九世紀,在西方國家,提供照明的材料主要包括鯨油和從煤提取的質量難以保證的煤油,前者的照明效果和舒適程度都是后者遠遠無法比擬的,因此鯨油價格一直堅挺,成為上流社會有錢人專享的奢侈品。不幸的是,即使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但由于鯨的數目越來越少,捕鯨越來越難,結果,鯨油價格還是繼續攀升,在19世紀中葉的美國市場賣到每加侖2.5美元,相當于現在的20多美元。眼看鯨油價格仍將上漲,再有錢的消費者也開始面露難色,敏銳的投資者就看到了開發替代產品的市場空間。
事實上,那也是鯨油制造業的鼎盛時期,只可惜好景不長,鯨油很快就被替代產品趕出市場。其中一個產品就是石油?,F在,石油不僅奪取了照明市場,而且推翻了千百年來高居能源王位的煤的統治,成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大有資格列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替代產品之一。這個案例本身同樣足以說明,價格怎樣發揮調節需求的作用,以及為什么我們作為石油消費者有理由相信,當石油生產國說它們也不愿意看到油價持續高漲,它們說的很可能是實話,只不過它們的理由跟我們不太一樣。
說到底,價格就是一把雙刃劍,高到一定程度就會促使消費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催生替代產品,直到找到最有競爭力的那一種。即使是如今貴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恐怕也不能逃避這個規律。
如果前面引用的報道和分析是成立的,廣州人真的因為油價再次上調而開始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比如減少開自己的車,改用公共交通工具,那就意味著這個城市在調整自身對石油依賴程度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朋友說得沒錯,這就是油價上調的一個積極作用。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石油的供應為何不“價高量增” | 最后的空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