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確保經濟增長 放緩轉型速度
時間:08-08-15 來源:世紀海翔
確保經濟增長 放緩轉型速度
近來,市場關于中國經濟未來趨勢的判斷傾向于持續回落,有多家研究機構表示,2009年中國GDP增速可能下降到8%左右。這種集體性的預期是造成股市持續下跌以及樓市有價無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而實現并加速了經濟“下跌螺旋”。因此,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整,預防經濟由緩跌轉向急跌。
此次經濟調整,是由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經濟周期性下跌等因素共同造成的。過去幾年,首先發生的是中國(針對要素價格以及匯率、環保等扭曲因素改革的)經濟轉型過程以及抑制經濟過熱的宏觀緊縮調控,這造成了中國企業成本大幅上升;而后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帶動全球需求放緩,同時,大宗商品因美元貶值而價格急速攀升,從而為本已提高成本的中國生產企業雪上加霜,且生產與消費兩頭受壓。在此期間由能源與糧食構成的通脹也迫使中國采取貨幣緊縮的政策,進一步打擊了生產性企業。
處于失衡狀態的中國經濟難以承受快速回落,否則,會出現失業率上升、通貨緊縮、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等問題,加之中國尚無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能還會衍生較多的社會問題,并且失去經濟轉型的空間,可持續發展或被迫停滯。因此,中國必須確保經濟的平穩增長,至少不能出現急跌的情況。
由于外需、大宗商品價格以及美元匯率等因素中國只能被動承受,因此,穩定經濟應從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入手,將經濟轉型放置于一個較為長期的“時間之窗”內實現,尤其是減緩經濟轉型的力度和速度,為企業平穩的生產運營創造有利條件。
當前,針對處于進退兩難的中國經濟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如推進價格改革、提高利率或人民幣升值等,希望借此實現要素價格以及匯(利)率的市場化。很顯然,在如此動蕩的經濟環境之中,如果忽略經濟增長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而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可能會增加不確定性并加劇經濟下滑,而正是資源價格、匯率以及利率等存在的不確定性,造成了市場預期較為消極。因此,政府必須盡快穩定預期,比如人民幣升值與資源價格改革已經沒有共同推進的空間,須有取舍。
此外,經濟轉型不能全部由市場埋單,在目前企業成本大幅提升以及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轉變財政政策,為經濟平穩增長以及經濟轉型保駕護航。目前制造業遇到的困難主要是成本壓力以及需求不足,這會導致更多的產能過剩,那些無法承受成本增加的過剩部門面臨倒閉、并購或虧損。當前需求下降,若放松貨幣供應解救企業,只會延緩生產部門的生存周期而不能拯救,除非需求出現增長。
因此,政府應該盡快進行稅制改革,降低企業的各種稅費成本;另一方面,擴大國內消費,消化部分過剩產能,為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緩沖空間。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擴大居民收入,刺激內部消費。當前生產部門的困境只會讓更多的人失業或者工資降低,并影響居民的消費預期。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辦法除了增加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社會保障,比如健全居民醫療、養老、失業保障等,從而降低居民保障性儲蓄的比例,釋放消費潛力。
政府也應該切實加大中低價格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讓更多的人可以有能力購房,這既可以通過住宅建設消化各種產能,刺激需求,又可以防止高端商品樓市過于大跌,波及銀行信貸安全。此外,鑒于中國勞動力過剩與資本過剩并存,說明分配不公之外,資源配置也出現問題并壓制了民間創業,因此,一方面應該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向民間資本開放長期壟斷的服務業領域,在經濟增量上下功夫。中國國內市場潛力大,結構調整的余地也很大,只要理順各種矛盾,穩定預期,中國經濟完全可以實現軟著陸。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交叉感染”送世界經濟入冬 | 順差下降無需憂 熱錢撤出應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