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市不如改革
時間:08-09-08 來源:世紀海翔
救市不如改革
9月5日,上證綜指大幅低開,報收于2202.446點,跌幅達3.29%,已經跌破2001年6月14日滬綜指所創造的2245點。這是去年從6124點持續下跌過程中,跌破的最新一個心理關口。盡管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波動,但是資本市場的反應已經遠遠脫離現實,出現了莫名其妙、似無止境的超跌。因此,股市出現的問題來自于資本市場本身,宏觀經濟的走勢只是起到助推的作用。
引起當天股市大跌的信息因素諸多,如如美國股市大跌(恒生指數當日也跌破20000關口),深交所新規有為大小非松綁的嫌疑以及推出創業板的預期,招商證券IPO以及上海等地房價數據出現大幅下降等,這些不利的信息對市場產生心理影響,也成為市場做空的理由。為什么市場空頭如此囂張?市場喪失信心是主要原因。在市場如此低迷不振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推進IPO,中移動、中海油等“大家伙”也就有可能回歸,在加上創業板推出的預期,令市場恐懼這會加劇市場內部資金供求緊張的關系,投資者感受到政策取向的不確定性,為避免新的政策風險,在宏觀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做空是本能的選擇。
目前,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大小非是市場超跌的罪魁禍首。實際上,大小非并不是問題,而是市場有人把它作為問題而成為問題。在股改后,幾乎所有主要投資者都知道大小非的減持安排,但是股指仍然漲到了6000余點,即使大小非目前悉數出貨,股指也不至于跌到如此地步。市場的“大小非迷藥”不過是希望政府干預市場的借口。而所謂的干預,在散戶的訴求中,可能是出一兩個利好政策救市,但要挽救資本市場,并不是這么簡單。
持續的下跌很大程度上與投資者的政策預期有關,當投資者所期待的利好政策沒有出現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便潰不成軍;當有些許利好時,短暫的反彈被主力利用出貨。可以說,所謂希望通過降低印花稅、限制大小非或成立平準基金等個別利好政策救市,根本不可能成功。與散戶不同,市場主力需要的不是這種點滴或然的“政策游戲”,而是資本市場的全面改革。
政府應該從市場投資者遭受打擊后的紛亂訴求和評判當中脫離出來,從市場的起起伏伏中脫離出來,從更高的層級與更高的高度,重新為資本市場摸脈定位,立足長遠發展,作出明晰的規劃,并強有力地貫徹,才可能挽救市場的信心。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曾下發《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高屋建瓴的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道路。這為長期低迷的中國股市帶來了信心和新生,隨后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成為2006年中國資本市場步入“牛市”的重要原因和推動力。
股改只是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步,但是后來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如經濟過熱、流動性過剩等等,打亂了改革的節奏,重新讓股市承擔了新的任務,如大量發行新股吸收流動性,大幅發行基金造成過多資本追逐過少資產等,股市老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并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股市的跌幅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歸零。但在跌的過程中,損失的不只是十幾萬億財富,還有投資者對市場喪失信心,這將為未來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帶來巨大影響。投資者亢奮闖下泡沫禍端,并不構成投資者必須受到懲罰的理由,政府重新作出高屋建瓴的指引以完善市場與增進信心,是應盡的責任。當然,在股市超跌已成事實的情況下,政府加速推出各種完善資本市場結構性的政策可能比平時成本更小,但是,市場的建設不可能脫離市場參與者,制度建設與市場治理應該是最為重要的。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匯源并購案重估中資價值 | 更大的央企還是更強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