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并不缺乏流動性
時間:08-09-09 來源:世紀海翔
央行并不缺乏流動性
而是缺乏疏導流動性的傳導機制
日前有境外媒體報道稱,由于中國央行在過去七年間大量買入美國資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導致上述投資的價值不斷縮水,因此,中國央行已經與財政部就該行的增資方案展開協商。在筆者看來,就央行的貨幣制度特點和中國央行的調控機制等方面分析,當前注資央行毫無必要,實屬畫蛇添足。
從世界范圍看,中央銀行的產生和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有以下兩種:一是由信譽好、實力強的大銀行逐步發展演變而成,政府根據客觀需要,不斷賦予這些銀行某些特權,從而使其逐步具有了中央銀行的某些性質并最終發展成為中央銀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組建中央銀行。除個別例外,各國中央銀行大部分屬于第一種,
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就是這樣,被普遍認為是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職能的銀行,不過,即使它在一開始就與政府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本質上依然是一家私人銀行,并且是按股份的方式組建的。作為商業銀行,即使是從事為政府籌資、接受政府存款和向政府提供貸款等國家性質的業務,也必須將圖利放在首位。由于在中央銀行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業務多以兼營的形式操作,主要還是面對大眾的存貸款業務,所以對其進行資本金方面的約束與要求則是必不可少,出于對破產倒閉引起擠兌風險的防范,國家考慮為其注資也在情理之中。
一戰到二戰結束的30年間,新成立的中央銀行絕大部分是由政府直接組建,這一階段設立的中央銀行直接具備了比較全面的現代中央銀行特征。作為由國家賦予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特殊權利,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監督的特殊金融機構,中央銀行承擔著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三大職能,可以看到,其中商業化的成份越來越少,而政府的、國家的性質成為主導,安全性也隨之增強。
從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到現在,已由 “管家婆”成為金融活動的調控者和管理者。中國人民銀行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通過采取適時適度的政策工具來改變貨幣供應和信用流向,進而實現調控目的。在引導整個經濟體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央行始終代表著國家形象和主權信用,其發行的央票利率亦被認同為無風險利率,可見,對于市場而言,中國人民銀行就是國家信用的“代言人”,即使盤點人民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后沒有盈余可供結轉,但作為“調控主體”遠遠重于“盈利機構”的現代中央銀行,市場無需唏噓一片,人民銀行破產倒閉的可能性幾乎可排除。因此,出于這種擔憂而認為國家需向央行注資的考慮實屬多此一舉。
再者,前一階段央行不斷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大幅上漲,負債總量的增多使資產運用額度(如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再貼現等)也會隨之提高,由外匯占款居高不下而帶來的貨幣供應量增長趨勢不減,再加上當前由于受到資本市場低迷影響,存款開始大量回流商業銀行,因此銀行流動性并未呈現緊俏局面。如果在此時向央行注資,或許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將繼續擴大市場流動性,使剛剛有所回斂的通脹率再次抬頭。同時,在無法有效督導資金流向的環境下,增量資金或許并不能如政策所愿投向該投之處,反而會繼續向某些“低風險、高收益”領域聚集。目前市場并不是真正缺乏流動性,而是缺乏疏導流動性的傳導機制,如何建立合理健康的指向標,使資金向需要的地方主動流入,達到高效配置,才是迫在眉睫之事。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更大的央企還是更強的中國? | 美國接管兩房的危與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