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金融危機中的軟預算約束
時間:08-09-24 來源:世紀海翔
美國金融危機中的軟預算約束
問題在于如何在“軟預算約束”的兩難中尋求平衡
美國財長保爾森提交7000億RTC計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救市行動,救市措施將動用大量納稅人金錢,這項“前所未有的行動”帶有極大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這次金融救助的投入是不斷增加的,甚至給人毫無底線之感。我們認為這顯示了“軟預算約束”在美國式現代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存在,也顯示了存在兩難的“軟預算約束”有其必要性和有益之處:雖然大家都清楚這些援救措施會帶來“道德風險”,但沒辦法甩手不管;雖然美國基本經濟體制本身就存在“軟預算約束”的制度困境,為“道德風險”的產生留下了空間,但如果要廢除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銀行制和破產重組這三種制度(根據崔之元《“看不見的手”范式的悖論》中提出的悖論關系),不僅不行而且可能更糟糕。追求最優的自由市場制度方案,效果可能還不及這種存在兩難的制度方案,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因為現實中的市場總是信息不對稱的不完全市場,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銀行和破產重組等制度利弊兼有,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機,并且身處兩難境地。也許我們命定無法找到一勞永逸的最優路徑。問題在于如何在“軟預算約束”的兩難中尋求平衡,這些制度鼓勵的“有益的風險”多還是“有害的風險”多?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前者多,有些認為后者多。我們認為,如果對不完全市場定理的解釋是正確的,就不能先驗地、一勞永逸地判定這種凈效果;可以肯定的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軟預算約束”(以及不明確的產權界定)有的是正確的,并不總是壞事情。
要處理好這種制度性的兩難困境,要點在于享受了有限責任公司等制度的好處的同時,一定要對這些制度的負面效應有充分的了解、準備和應對,而不是等到問題已經出現才來救火。“如果一方面放松監督,而在另一方面不加強監督,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就此次美國金融危機來看,美國金融監管層負有相當的責任,他們在預防“軟預算約束”的有害風險方面顯然準備不足。
危機爆發之后人們多有后見之明,大多認為原因之一是對過度創新監管不足。而在危機醞釀期,恰是對創新的鼓吹和努力將企業不斷拉離政府的監管之外,而且利用自由市場理論不斷把這種偏離合法化。
而在危機拯救時期,最大的危險是堅持自由市場理論的教條,而對于動用有“軟預算約束”效應的干預措施,而錯失拯救的良機。據說此次美國政府果斷出手,就是吸取了日本1990年代處理金融危機初期“見死不救”、耽擱戰機、此后復蘇緩慢的教訓。但同時也要想辦法控制企業依托有限責任制和中央銀行等制度的“軟預算約束”來“卸責獲利”(例如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的論述)。
無論從危機醞釀期,還是從危機拯救期來看,“看不見的手”范式所設定的最優制度效果,都會誤導經濟發展的走向,或者走向難以持久的繁榮,或者走向長期的衰退。于是,有必要直面制度性“軟預算約束”的現實,在次優世界中尋求自由創新與合理管制之間的平衡。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恰是一次重新思考的契機,如果不能由此深入了解西方經濟學界的長期辯論和西方經濟制度的長期演變歷史,仍然只是滿足于重復簡單的教條,想當然地以為一種想象中的美國體制已經把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那么,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人民幣的學費都白交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油價漲跌與改革時機無關 | “購入中國資產”保值外匯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