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漲跌與改革時機無關
時間:08-09-24 來源:世紀海翔
油價漲跌與改革時機無關
最近兩周國際油價的走勢引人注目,在上周下探至90.51美元的低點之后,國際油價連續反彈,昨日更是以單日上漲16美元創下了原油期貨市場建立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由于我國特殊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國際油價的漲跌不僅影響相關企業的利潤,更關乎價格體制改革深化等一系列問題。簡單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則在價格管制之下的能源問題將進一步激化,預設的各種市場化改革將因此而推遲,反之如果油價回落則被認為是推進各種改革的“好時機”。上周原油價格的回落使人們在慘淡的行情中有了新的期待,而現在油價重新飆升則讓人平添憂慮。
事實上,原油價格回落刺激經濟增長這一命題本身令人懷疑。首先,原油價格回落是經濟衰退的結果,如何又能成為經濟復蘇的理由。流動性過剩是此輪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唯一原因,所謂“地緣政治、超額需求、自然災害”等原因在資本回流美國、流動性消失的情況下都變得不值一提。那些曾經被炒作的題材注定只是貨幣追逐商品的注腳,真實需求的波動遠沒有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那般激烈,原油價格即使真的降低到所希望的80美元,能夠直接受到影響的只是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而其刺激消費的作用卻令人懷疑。
于是,石油價格已難以再成為實體經濟的決定因素。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令人印象深刻,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在此之后,工業化國家意識到將經濟與原油捆綁的危險性,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強化自身能源生產等方法努力使本國經濟與原油價格脫鉤,在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中,國際經濟受到的影響相對減小,全球GDP增長率因此放慢至2%以下?,F在石油已經不再有決定經濟走向的“大權”,挽救這場金融危機的難度也并不亞于中東戰爭,希望油價的回落刺激經濟復蘇只能是一廂情愿的想法。
上周,原油價格回落至90美元附近引發了國人一系列的猜想,市場人士普遍將其看作一個重要的時機。成品油價格市場化、燃油稅開征,甚至進一步降息似乎都在等待著這一時刻。按照市場人士的分析,我國煉油企業的盈虧轉折點在95美元一桶左右,當國際油價接近甚至低于這個標準,降低成品油價格有了可能、開征燃油稅有了條件、降息也有了空間,有了這些政策的鼓舞,經濟再次爆發式增長指日可待。這其實是一種變種的轉機論,在全球市場遠未到達谷底的時候,指望原油價格的調整力保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是不可能的,用更大的泡沫解決泡沫問題更是危險的。
即便油價真的回落至80美元附近,也并非意味著我們獲得了相應的政策空間。我國前期較低的油價作為世界性泡沫因素的一部分推動了全球泡沫化的擴張,而到泡沫破滅之時前期獲得的收益也將全部付出。消費品市場疲軟、出口受阻、內需不暢等等因素將在一段時期內困擾我國生產企業,在這樣的困難局面里任何成本的上浮都將是致命的打擊。所以現在調整原油價格、開征燃油稅仍然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如果以時機為理由的話,改革將無法進行。既然我們已經將成 品油價格市場化和開征燃油稅作為有利于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并計劃長期施行,就應該放棄短視的眼光計較一時的得失。歷史上多次等待時機的經驗告訴我們,制約因素永遠存在,而改革時機總在過去。昨日原油期貨價格每桶大漲16美元,中國人民等待的“油價下跌利于改革”轉機并沒有到來,而原油自己卻已經在轉身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華爾街模式壽終正寢 | 美國金融危機中的軟預算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