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險的代價
時間:08-10-13 來源:世紀海翔
冒險的代價
華爾街模式的死亡并不意味對中國式經營應持贊成態度
從貝爾斯登到雷曼,再到美林、高盛、摩根,一個個老牌的國際大投行在次債危機中或是轟然而倒,或是瀕臨困境。可以預計,在危機洗禮之后,代表美國乃至世界金融最高水平的華爾街投行將成為往事。
高杠桿是這些投行在危機中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近些年來,美國各家投行不斷從貸款機構購買住房貸款,通過設計金融產品將其打包銷售,循環操作,銷售的產品數量數十倍于其資本金。這種“小馬拉大車”的運營模式帶來了風險的高度積聚,一旦市場上有風吹草動,風險極易在瞬間爆發。
難道投行沒有意識到高杠桿模式背后的風險?不會的。畢竟金融創新只能轉移而無法消滅風險。作為華爾街最聰明和富有市場經驗的投資銀行家,他們對所購買的房貸產品中存在的違約風險不會無所察覺。但高業績和高收入驅使他們鋌而走險,把能看到到的錢先賺到手。
這樣看來,對美國政府救助計劃出臺之中的磕磕絆絆就容易理解。由于華爾街已綁架整個美國經濟,而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在一定意義上又綁架了全球經濟,因此政府救助計劃獲得通過是必然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各主要國家對美國的支持屬情非得已。但另一方面,華爾街的“冒險者”在獲取巨大利益之后又得到拯救,不僅在破壞市場經濟規則乃至社會道德標準,更會使納稅者難以獲得心理平衡,因此議員們、經濟學家們和公眾的質疑和反對之聲并不過分。
其實,華爾街這種冒險式和功利性的經營手法與中國的金融機構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反照。中國的各大銀行盡管也都在不斷進行著面向市場化的改革,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改革并不徹底,官本位和行政色彩在銀行經營中依舊濃重。銀行家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烏紗帽”而不是業績,由于激勵不到位,銀行盈利100億或是1000億與銀行家的個人收入關系不大。因此,他們在經營中必然強調“穩健”,甚至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然,中國銀行業躲過了此次危機,并不意味著對其現有的經營模式應持贊成態度。因為,過于求穩的經營思路盡管容易躲過風險,卻也會犧牲效率。未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還當不斷推進,銀行的激勵約束制度會不斷完善,跨國經營也會不斷增多。因此還應當鼓勵銀行的金融創新和國際化進程,關鍵要使得這一進程與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相匹配。
為有效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排毒性”,還應加強和改善外部監管,金融監管應更貼近市場第一線,以防從個別向普遍演變,形成大范圍的經營隱患,使監管更具前瞻性和有效性。還需看到,次債危機與監管漏洞不無關系,長時間來美國監管機構對金融業采取一種放任和“無為而治”的態度。相比之下,我國的審慎經營和分業監管為隔離風險構筑了防火墻。不過,就長遠而言,監管架構也要逐步順應未來金融發展的趨勢,逐步建立起適合未來金融業創新和混業經營的監管體系。就目前來說,為減少監管盲區,“一行三會”之間的協調有待加強。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需要更加偉大的變革 | 全球危機影響未來世界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