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元邏輯的破與修
時間:08-10-16 來源:世紀海翔
美元邏輯的破與修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以雷曼破產為界,各國政府的態度也發生了驟變,即雷曼破產以前,各國還在各顧門前雪,但伴隨雷曼之刺將各國身上的氧氣袋逐個刺破之后(雷曼破產造成的損失大量在美國之外),各國聯合救市的態度日益明朗,這一變化一方面說明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則再次證明美元體系下各國一直所面臨的上船容易下船難的困境,難怪法國財長懷疑雷曼的倒閉是有預謀的。
戰后世界經濟中心向美國的遷移和確立,尤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世界經濟完成了包括由紀律化的貨幣體系轉向無紀律的美元體系、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全球化轉變和美國式發展道路的普遍認同在內的三大轉變。同時主導全球經濟的美元體系得以不斷壯大,美國通過利率和匯率配全球資源的能力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此背景下,世界經濟在獲得長周期增長的同時,也被日趨頻繁的金融危機所困擾,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紐帶下,世界經濟“兩癥”加重——美國的消費依賴癥和非美國家出口依賴癥?,F在回過頭來看,不斷背離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根源也在于此,所以華爾街神話變為噩夢是早晚的事。而當高杠桿推動下金融創新創造出虛擬泡沫一旦破滅,便會立即產生杠桿逆過程中的“現金為王”的不斷自強化,進而觸發更嚴重的信用崩潰,由此出現了即便在以美國為首各國連續注資和救市之下,市場活性仍走向枯竭,同時這種異化也使得本該疲弱的美元反常走強,進而讓當前的危機雪上加霜。
對于當前金融危機,伯南克依然選擇了前任格林斯潘的路徑,只不過這次能否重現當日的逆轉,尚未可知,也許經濟周期的宿命最終將迫使全球經濟要經過一段深度調整以補償此前經濟黃金期時欠下的負債(美元邏輯下全球資源配置異化所致的經濟結構失衡),沒有免費午餐的老話將再次提醒我們幸福總是短暫的。而各國的聯合救市結果究竟會怎樣:是化解這場危機,還是僅將危機變為慢動作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數據顯示,美聯儲的資產結構正變得越來越脆弱(信用等級差和流動性的證券資產比重日漸提高),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聯儲堂而皇之的印發美元,再次通過美元通脹稅來脅迫各國買單,而全球化紅利之下產生的世界福利也會因此而消亡。所以在當下對于各國而言,實質上已經陷入囚徒困境:如果說要摒棄這種結果,則需要各國合力打破維持近60年的美元體系,但要冒經濟長期下行和市場持續動蕩的風險;如果繼續維持美元體系,維護短期政治利益,那么必然要成為買單者。因此,究竟是“大舍大取”還是“小舍小取”成為一個難題,而從目前發展的態勢來看,各國決策層為了保證短期政治利益,對于后者的選擇也許是無奈之舉,但也是理性選擇,正所謂“上船容易下船難”。
對于中國而言,隨著中國融入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雖然也許是由于我們金融自由化步伐的滯后,使得當前危機的沖擊仍顯偏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歐美國家忙于虛擬經濟鏈條修復的同時,以中國為首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的下行風險也日益加重,實際上虛擬—金融—實業整個鏈條的危機已經呈現出來(美國的投行、歐洲的銀行、新興地區的企業),這也是以“華盛頓共識”為旗幟的全球化危機逆過程真實景象。
因此,在實現“三穩”(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目標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思量30年的改革成果將以怎樣一種方式來獲得考驗,而下一個30年我們的發展著力點又應該如何謀劃?特別是在危機過后我們的生產力的布局究竟需要作怎樣的調整。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救市關鍵在于扭轉流動性偏好 | 可持續農村發展模式正在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