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農村發展模式正在確立
時間:08-10-22 來源:世紀海翔
可持續農村發展模式正在確立
有條件下的土地流轉是穩妥之道
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海外不少媒體曾引述一些消息熱炒中國將走向農村土地永佃制,但10月19日全文播發的三中全會《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顯示,這種看法不過是消息人士的一廂情愿。三中全會決定在大力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同時,明確指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這三個“不得”劃定了土地改革的底線,強調嚴格的耕地保護,以明確土地性質,保證農業作為安天下的戰略地位。
中國執政黨的農村改革并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有一個實質性的目標,那就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承諾,有效實現農民增收(此次會議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今年翻一番),縮小仍在進一步擴大的城鄉差距。永佃制之所以被排除在改革方案之外,原因恐怕就在于它并不是一條能實現全國農民小康的長遠之策。如果農村土地私有化,且不說單家農戶事實上更難保護土地權益(面對擴張性的資本和權力,單戶農民的談判能力更弱了),更重要的是,賣地的農民帶著微薄的身家走向城市之后,在中國制造面臨升級轉型陣痛的現在,這些新的城市貧民如何奔小康?致力于全面小康的中國改革,理所當然會斷然拒絕未來出現一個龐大的缺乏希望的城市貧民群體。執政黨關心的并不是要造就多少土地新貴,而是究竟能不能真正為全國農民帶來小康生活。這是執政黨的改革政治學的要害所在,不能確保占多數的全國百姓的幸福未來,也就沒有改革的未來。
但是農村奔小康和農民增收,打破中國城鄉二元體制,的確又是“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從三中全會決定來看,執政黨解這一道天下最難的題,用的是“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一是深度挖掘農村內部潛力,二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
農村內部要挖潛,土地和金融是兩個要點。土地集體所有制是確保農村長治久安的基本條件,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則可以盤活存量,此次會議在已有十年之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試點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在金融方面,則“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化解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的困局。
而由于農民增收空間有限,只從農村內部入手很難實現全國農民的小康,必需國家力量的積極介入。三中全會提出了一攬子方案來提升農民的福利,實質性地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工方面,要求“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政治權利方面,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農村建設方面,則要求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爭取普遍實現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等等。這一攬子措施對于全國農民奔小康的意義,其實并不亞于土地改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元邏輯的破與修 | 建立新規則才是一勞永逸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