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措施應對危局 財政刺激“綱舉目張”
時間:08-11-11 來源:世紀海翔
| |
近日,國務院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意在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例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從十項措施上看,財政支出占據核心位置,出臺的財政刺激方案將在未來兩年內新增加約4萬億元的投資,相當于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9.2%。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強調,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災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這預示著兩個方面的信息,一個是中國經濟下滑勢頭比較快,需要重拳出擊;另外一個是凱恩斯式的支出力度將越來越大。 由于受到美國金融動蕩的影響,中國經濟被卷入一種“需求消失”的經濟衰退中。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出口正在快速萎縮,因為西方居民的購買力正在快速萎縮。如果依照目前的情勢發展下去,明后年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幾乎完全消失,這同時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的“產能過剩”和艱難的“產能轉移和銷售轉向”。 由于要素分配的不合理導致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使得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并不能通過總量來進行估算,因為存在“結構性制約”,極其富裕的人口有消費邊際遞減的效應。去年狂熱的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吞噬”了一部分中產階級未來的消費力,同時他們又要接受未來收入流下降的窘境。如果我們將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排除,單獨考察居民儲蓄的話,我們會發現總體居民儲蓄是下降的,這是一個重要的諷刺,因為市面上流行的是“吝嗇鬼持幣觀望理論”。 財政支出的重點是交通網絡建設,在當前情勢下是非常正確的。一方面中國的深度城市化需要加大基礎建設上的投入,日本的城市化密集的基建投資期接近40年,中國國域更大,其投資空間更大。另一方面, 讓人感到憂慮的是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是否利率應該一次性降到位?跟西方諸國不同,中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依舊充裕,惜貸現象并非是銀行資金緊張,恰是反映銀行對風險的評估系數較高,害怕形成壞賬累積,這是值得贊賞的行為而不應該視作麻煩。幾十年的歷史證明,那種猛烈向銀行塞錢、不惜一切代價打通“信貸鏈條”的做法從來都沒有起過太大的作用,因為削弱銀行對風險的評估,督促其為了拯救經濟過度放款,最終將形成壞賬,壞賬會產生更多的貨幣滯留,使得未來貨幣空間變得狹窄,并使通脹的根源性力量增強(一直以來M2/GDP非常高就是一個例證,是巨額壞賬形成的貨幣滯留)。中國不能再用1998年的眼光來掃描2008年的危局,經濟學家應該要擺脫過去的成見,因為歷史從來不給“機械記憶者”以足夠的借鑒應對當下的危機。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蒙牛事件”凸顯中國商業文明缺失 | 雅虎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