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事件”凸顯中國商業文明缺失
時間:08-11-07 來源:世紀海翔
“蒙牛事件”凸顯中國商業文明缺失
中國企業管理存在著嚴重的角色混亂
由于將股權抵押給外資投行后股價大跌,蒙牛乳業(02319.HK)大約4.5%的股權可能落入摩根士丹利手中。于是牛根生淚水汪汪的懇求國內“兄弟們”救援,以免民族品牌歸于“外寇”。據說,“江湖大佬”群起響應,演奏了一曲民族精英共御外敵的悲歌。這不是故事,而是正在行進中的真實表演,只不過這種江湖氣息暴露了中國商業文明仍然處于小農經濟時代的原始形態。
諸如宗慶后、牛根生等人以民族情感博取同情,進而以道德模糊信用,這是對商業信用文化赤裸裸的破壞。現在商業文明的基礎是契約文化,每個人以及每個企業都必須為自己的信用負責。作為蒙牛乳業,選擇在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上市,意味著股權的國際化,極其分散的股權結構也明示任何時候都可能被外資收購。因此,牛根生的民族大義令人質疑。
經“救助總動員”,很多朋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馳援現金,問題在于,這些人大多數有上市公司創始人或管理人的背景,如此巨款是其個人財富還是上市公司出納?應該指出的是,這些曾經的創始人現在只是上市公司的股東之一或管理人,而不是其私人所有,其所投投資行為必須經過董事會同意。而商業規則中也絕沒有不講風險與收益的“情感投資”。
現代商業文明的基礎是社會分工,各司其職,但中國企業管理存在著嚴重的角色混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大批私營企業,出現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兩種單一所有制形態,而國有企業實際所有者缺位,造成國有與私營兩種企業所有者與管理者事實上的統一,這意味著企業治理上的專權。進入新世紀后,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分別走向同一方向,即進行股份化改造,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其中很多企業上市成為公眾公司。此時企業的所有制發生根本變化,不管是否控股,權利已經歸屬董事會,而原來大權獨攬的經理(廠長)或企業主,則成為公司的經理人(代理人)。
但是,悠久的企業專制文化令現代企業治理架構形同擺設,那些轉換角色后的廠長或企業主們,仍然延續原有的專斷作風,形成事實上公私不分與凌駕于董事會之上的內部人控制。這顯然是缺乏遵守職業操守的代理人文化,也是對契約的漠視。例如,深南電B沒有經過正常決策程序,任由個別領導以絕對權威與美國高盛集團簽訂石油對賭協議,險釀大禍。
不僅是代理人文化的嚴重缺乏,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也越發罕見。中國企業家在艱苦的創業之后,往往失去進取與創新的企業家精神。隨著中國在制造業產能過剩以及競爭激烈,一個新的現象是,很多企業家不再專注于專業或多元化擴張,而向風險投資或財務投資轉移,賺取快錢,成為投資家(或金融資本家)。例如朱新禮欲賣掉匯源,表示專注投資,雖然間接的鼓勵了創業,但是,這些企業家卻更沒有理由談論所謂的民族企業。
當前的經濟困局,集中暴露了中國部分企業家、經理人的契約精神與道德操守的惡劣,如浙江出現企業主逃逸潮,這是企業對員工與債權人權利的漠視,不以“破產”這種合法的市場退出機制,而是轉移資產并一跑了之,將責任拋給政府和社會。如果說華爾街人過于貪婪釀成大禍,那么,危機下的中國經理人與企業家所表現出的是毫無商業文明的蔑視規則與道德信用的缺失。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高投資率是無法維系的“老路” | 十大措施應對危局 財政刺激“綱舉目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