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準基金難以戰勝經濟周期
時間:08-11-11 來源:世紀海翔
| |
日前,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建議政府籌建8000億規模的平準基金以穩定資本市場。擬議中的平準基金資金來源財政或外匯資金,在市場上進行反向操作熨平股市波動,如果資金的規模大到足夠影響大盤的走勢則平準基金不僅能夠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還能獲得不菲的收益。這僅僅是一種可能的情況,“股市由信心主導論”者對出現這樣的結果確信無疑,在這種預期之下實施的障礙被合理的忽略了。 我們不想去爭論運用納稅人資金拯救資本市場是否存在道德瑕疵,我們只想知道平準基金到底能否對股市產生決定性的作用。那些“平準基金有利于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制度體系”之類的理由不過是增加了嘈雜,平準基金從來都不是資本市場的必備之物。就其本質而言,體現政府意志而逆市場操作的機構投資者均可被看作是平準基金。這樣看來A股市場并不缺乏近似的平準基金,國內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的機構資金——社保、保險、匯金甚至基金都受監管層意志主導,如果真的能夠扭轉市場又何必求助于一個還未成立的機構。 現有的平準基金主要出現在東亞經濟體,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政府在股市擔當同樣的責任。近鄰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都有平準基金的身影,它們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成了我們比照的對象。分析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平準基金其實只能對抗經濟短期沖擊,而對由實體經濟轉入資本市場的影響卻無能為力。日本在1964年首創平準基金,在隨后一年里取得了50%的漲幅,那是在日本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樣是在日本,20世紀90年代平準基金形式的政府行為仍然活躍,但日本股市卻與日本經濟一起進入“失去的十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香港地區運用平準基金對抗資本大鱷索羅斯的往事總被人提起。仔細分析原因我們可以發現,香港經濟在祖國大陸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保持健康才是股市真正回暖的原因,平準基金只不過是應對短期沖擊的鎮定劑。 由此可見,中國股市最大的威脅并不在股市之內,實體經濟方向性的轉變是股市難以戰勝的對手。如果世界經濟進入一個零增長的時期,我國經濟增長長期無法達到潛在水平,企業出現普遍的資金困難,股市及其一切資本市場將難保萬全。大小非的減持被公認為股市超跌的罪魁禍首,指責的聲音集中于大小非的高收益,這就說明大小非股東目前還是基于收益而不斷拋壓。在考慮對價和持有時間成本之后,其實大小非的收益空間已經被大大壓縮,大小非繼續拋壓的空間不大。但是如果經濟出現大面積衰退,企業資金鏈斷裂,那些曾經引入考慮的成本、收益問題都不再重要,所有的大小非股份都將直接被拋出換取資金。如果現在的大小非減持還只能算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到那時極有可能成為壓在我國股市之上難以搬動的大山。 所以以救股市為目的而單獨動用8000億資金成立平準基金并非上策,沒有實體經濟的轉暖,一切旨在救股市的資金只能充當接盤者的角色。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出臺針對實體經濟的政府救市計劃,平準基金若能以整個計劃的一部分出現將能極好的對沖資本市場對于實體經濟的時滯,而指望其單獨應對經濟周期則無異于妄想。值得慶幸的是,4萬億規模的擴大內需計劃已經先于平準基金推出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雅虎的教訓 | 中國全球化的兩次“大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