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救經濟不能單靠宏觀政策
時間:08-11-18 來源:世紀海翔
挽救經濟不能單靠宏觀政策
在15日美國華盛頓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題為《通力合作 共度時艱》的演講,他指出保持經濟增長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
在峰會之前,中國緊急出臺了4萬億元財政刺激計劃來挽救下滑的經濟,同時改弦易轍,采取了比過去寬松很多的貨幣政策來予以配合(例如放棄信貸規模控制以及大幅度降息),中國的做法體現了一種敏銳的相機抉擇和靈活性。實際上,只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那么對世界來說,就存在穩定的“中國需求”,“中國需求”將提供國外的生產商反抗“經濟萎縮”的機會。
但我們需要看到,這一輪中國經濟最顯著的問題就是經濟結構中的比價關系錯誤。過去5年來的寬松貨幣政策不僅催生了一波高通脹,同時造成了資源大量集聚于上游產業,因為上游行業更優先得到信貸貨幣,首先開始產能擴張(這時候價格體系位置還是較低的),等到下游產業(例如糧食、紡織等行業)發現貨幣注入多了,不得不接受上游的提價傳導,產生利潤率下降和大量破產,最終使得下游產業在“資源喪失”的情況下發生產出不足,獲得了“下游提價”的能力,導致全面通脹的盛行。隨后,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度發作,導致中國的出口需求急劇萎縮,下游產業在獲得“提價”還沒有恢復產能上行的時候,突然遭遇到“外部需求”消失,使得利率潤下降和破產更嚴重,最終倒逼到上游,上游發現下游沒有能力來“承接”其產能和傳導,上游的產出品也發生“廉價化”和“產能泡沫破滅”現象,而中央的財政刺激方案正是針對上游而來,一則是上游產出穩定對GDP穩定增長貢獻非常大;二則上游大多是央企國企,方便和財政驅動“對接”,同時希望上游穩定的好處會“滴到”下游來,即所謂“涓滴效應”。但問題在于,原來的貨幣投放已經造成了上下游“配置比價關系”的錯誤,現在的財政刺激并沒有“解除”這種錯誤,而“解除”這種錯誤需要大量靈活的微觀措施以及推動增長方式的轉變,而不能完全依賴宏觀政策。
而17日央行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央行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供應,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這無疑是明智的,但如果臆想用貨幣政策來穩定資產價格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在經濟下滑,降息是否可以讓更多人發生對正在下跌房價產生購買的興趣,從而穩定資產價格?縱觀各國經濟歷史,都不存在這種效應。坦率地說,無論是新凱恩斯主義甚至奧國學派都沒有解釋清楚這里面的機制。其實道理很簡單,降息是央行認為操縱利率,將其打低,市場不接受,認為這里面存在著“風險”,即使被迫接受低利率水平,也會因風險貼水上升而發生銀行“惜貸”。更重要的是,即使銀行被解除“惜貸”,而市場的穩健資產購買者會將自己未來收入下滑的風險和低利率的好處進行評估,從而推遲購買,所謂“惜購”,盡管低利率等優惠會讓一些大膽的資產購買者“搶先入局”,但卻因為總體上人數的稀少,不會形成“阻止資產下跌的力量”,所以,貨幣政策是無法穩定住房資產價格的繼續下滑。就像米塞斯說的那樣,“經濟冷暖、市場起伏,是有自己的節奏的,人為的任何因素都改變不了節奏,甚至連一個微小的片段都無法修改。”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4萬億投資當鑒98經驗教訓 | 警惕外部危機造成的“價格雪崩”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