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萬億投資當鑒98經驗教訓
時間:08-11-17 來源:世紀海翔
4萬億投資當鑒98經驗教訓
4萬億投資能夠做什么?全世界都在為中國大手筆的經濟刺激方案歡呼,我們也不例外,不過我們還是希望更多的追問,希望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沒錯,中國經濟由此可能不會急速下滑,跌至8%以下乃至更低的增長水平,對失業的擔心,對引發更廣泛社會問題的憂慮,似乎都可以緩解一些。世界經濟危機還在蔓延,中國的投資計劃即使不是定心丸,也會化為催化劑,世界經濟能否盡早走出衰退,中國因素不可忽視。
不過這并非答案的全部。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很容易讓人想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中國經濟增長急速下滑,8%的增長率底線不保,此后,中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發行國債9100億元,帶動投資超過3萬億元,使得中國經濟維持了7%-8%的增長。
不過,1998年那一輪投資熱,也為此后幾年帶來了至今未解的難題。比如說民間投資始終低迷,一個原因是政府投資擠占了民間投資空間,加上市場壁壘森嚴,管制諸多,民間資本不愿跟進,這也導致積極財政7年方得以退場。
又如當時擴大內需,重心之一是擴大居民消費,不過居民儲蓄如籠中虎,無論政府部門如何呼吁,老百姓就是不花錢,而且儲蓄余額以每年萬億的速度增長。究其原因,住房、養老、教育、醫療都要花錢,加上預期不好,誰肯輕易放手消費?
中國在2004年啟動了新一輪投資體制改革,4年過去,雖然很多審批項目改為審核和備案制,不過大的格局并未改變。否則,這一次也不會出現發改委門庭若市的場景。雖然官方數據顯示消費增速比較穩定,然而全面醫改剛剛開始,教育支出一路上揚,住房價格居高不下,與1998年相比,妨礙居民消費的因素并未消除。
因而,我們不希望2008年的經濟刺激演化成1998年的翻版:經濟增長率將保持穩定,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卻進一步加強,投資體制改革陷于停滯,政府和國有投資支撐著高投資,民間投資卻靠邊站。與此同時,啟動消費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經濟轉型再度受阻。
這種情形出現的可能性并非沒有。從目前來看,各地政府更熱衷于大干快上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重化工項目,不太注重民生方面的投資,這對于拉動GDP或許可以立竿見影,但中國經濟就此可能無法擺脫對投資的依賴,而且,維系如此的增長模式,無異于飲鴆止渴。
靠外需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持續,正如美國靠借債維持的高消費增長模式也難以支撐。說到底,正是美國增長模式的破滅導致了金融危機,并發展為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需要轉向消費拉動,這是早已有之的共識。不過,很多人內心并不承認,這種轉型必然漫長而痛苦,或者他們并不愿意承擔轉型的代價。
相比之下,4萬億的投資拉動見效更快。這當然是有效的救急之舉,決策者的果斷行事也贏得了認可,提振了信心。不過,我們不希望看到,4萬億投資只是幫助中國贏得了兩年的平穩增長,盡管這確實是眼下最急迫的事情。
不能忘記,這4萬億投資,無論來自納稅人還是私人資本,都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一個緩沖平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加速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向消費主導的方向轉型,而是讓中國經濟列車在過去的軌道上走得更遠更快,未來,我們就無可避免地要面對更痛苦而劇烈的轉型。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1998年治理通縮留給2008年遺產的一部分。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G20峰會的“中國策略論” | 挽救經濟不能單靠宏觀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