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時間:08-12-02 來源:世紀海翔
改革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1月28日召開會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求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把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應當說,這是一個兼顧短期目標與長期任務的思路,如若實現,將確保中國未來很長一個時期繼續保持較高速度的發展。
正如會議公報中所講,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將突出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壓力,突出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傳統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的壓力,突出面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壓力,突出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更為迫切的壓力。總之,中國已經無法繼續依賴“出口型”經濟模式,必須以擴大內部需求實現新的增長,這樣轉型的前提必須是進行深刻的變革。
轉型的目的是調整失衡,走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謂失衡,主要是內外失衡,即內需不足,依賴出口。造成這樣局面的是缺乏分配公正及缺少社會保障,內需的不足又強化了產業結構的失衡,服務業規模小,出口加工業比重大,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領域,以要素優勢獲得國際價格競爭力,而過低的勞動力、利率、資源等價格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因此,中國必須深入改革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中國需要徹底和及時的改革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政府必須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改進分配公正,加強公共醫療衛生與教育服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低收入群眾以及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等;另一個層面是,政府必須完善市場機制,并減少參與甚至退出市場經濟活動。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創造的繁榮應當是制度變革與行政主導的結果,今天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也是行政主導的“副產品”,只有進一步弄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那么,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有條件創造新的增長奇跡。
因此,中國政府必須推進價格和收費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進財稅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國有企業等改革,并及時打破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管制與壟斷。這些方面的改革,也正是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
當前所遭遇的國內外巨大壓力也是推進并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力與機遇,這場關系到中國未來的改革核心是政府的自我變革,它與過去30年的改革路徑截然不同。在過去的30年,中國的改革探索更多的是逐步取消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以增加經濟增長的活力,在政府主導與調控下,刺激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而當前急需的改革是政府撤出并建立一個較為健全與健康的市場機制,成為一個市場的監管者;同時,回歸“服務型”政府,提供更多公共品,實現分配正義。其基本意義就是市場經濟活動由“政府主導”向“政府退出”轉變,公共服務由“政府缺位”向“政府責任”轉變,改革自我。
此次4萬億財政投資計劃主要是加大對保障民生、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而非過去的大型項目。可以認為,中國政府正在迎接挑戰,并將以自我改革獲取新的30年發展動力,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積極推進的魄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刺激經濟勿忘民營經濟 | 改革開放中的“內需不足”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