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通脹卷土重來
時間:08-12-11 來源:世紀海翔
警惕通脹卷土重來
貨幣政策應該更加謹慎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張濤近日表示,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可能回落到3%以下,但受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未來6-12個月通脹壓力可能會重新出現。
一般認為,通脹是貨幣發行過多的結果,中國流動性過剩主要是貿易順差以及熱錢的大量流入(這與匯率低估有關)刺激了貨幣發行,過低的利率水平以及土地政策導致固定資產投資過熱。中國適應性的貨幣政策擔負了匯率、就業穩定以及為金融改革提供保障等責任,應當說,通脹雖然源于貨幣過剩供給,但造成流動性泛濫的實際上是一系列的因素,如匯率與要素價格等,在維持經濟穩定的目標下導致貨幣政策鏈條傳導不暢。
引起此輪通脹的因素有價格改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以及需求過旺等,歸根結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流動性泛濫有關。目前,在國際范圍內,需求因素發生逆轉,并帶動石油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但中國的價格壓力并沒有消除。首先,在確保農民收入以及生產穩定的前提下,為改善收入分配的失衡,政府必然穩定農產品價格,甚至不排除繼續提高糧食的國家收購價格。
其次,目前是推行價格改革的最好時機,進行能源與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此輪通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逐步提高各種要素價格以便與國際水平接軌,但美元的貶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更快上漲,為控制通脹,不得不繼續補貼石油、電力等行業。目前需求急速下滑導致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急速回落,但也是市場對危機的過度性反應,一旦全球經濟實現著陸,石油等價格必然恢復到正常的水平。因此,刺激內需政策以及推進價格改革的雙重因素,加上國際商品價格趨于穩定并反彈,中國能源與資源價格上漲的壓力會很快顯現。
經濟一旦實現著陸,而拉動經濟的財政政策發揮作用,那么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的新的流動性可能再次醞釀通脹。央行近期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貨幣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貨緊縮,在長期要防止通貨膨脹不是沒有道理,而且根據中國目前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力度,這個轉換過程時間可能很短。
因此,中國貨幣政策大幅放松有一定風險,因為將經濟從衰退之中拉出來主要靠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財政擴張只能是啟動作用,而行進的動力要靠轉型。實際上,轉型不可能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完成。如果在原本流動性過剩以及產能過剩的基礎上,再加上擴大貨幣供給,將導致泛濫的流動性流向資產市場與資源行業,將可能會再次醞釀通脹和資產泡沫。
我們認為,財政與貨幣擴張政策不能同時實施,貨幣政策應該更加謹慎,這不僅涉及可能產生新的大量不良信貸資產,還可能為下一輪泡沫危機打下基礎。當前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良機,央行首要的工作是推進利率改革并建立利率有效傳導機制。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民營企業的強大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唯一出路... | 印鈔權是最后的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