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道夫案”信心危機并非系統性風險
時間:08-12-18 來源:世紀海翔
“麥道夫案”信心危機并非系統性風險
“麥道夫詐騙”并非對沖基金常見做法
隨著美國麥道夫金融欺詐案的細節陸續披露,這一龐氏騙局的損害范圍和規模逐漸清楚,一夜之間,許多富裕家庭變成無產者,許多慈善基金就此關門,許多基金的基金面臨贖回潮和清盤的命運。
當我最初聽說這一事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如果連這樣的公司——具有幾十年歷史、華爾街重要做市商、納斯達克奠基人之一——都靠不住,那還有誰可以信賴?會不會信心崩裂,有一場可怕的大規模基金贖回風潮?
但是看了案件的更多細節之后,我的反應有所改變。麥道夫騙局得以成立的一個關鍵條件是,缺乏對投資者的透明度,即投資者無法核實麥道夫所聲稱的那些證券交易是否真的發生了。事實上,據第三方的分析,這些交易大部分沒有發生,這些分析還指出,麥道夫根本不可能遵循了他所聲稱的投資策略,即在collar期權的風險限制下,投資標普100中的30多個股票,并定期清倉轉為國債;有分析者模擬了這一策略,發現它不可能獲得麥道夫所宣稱并按此向投資者支付的每月1%-1.2%的高額收益,并且,這一策略所要求的期權頭寸遠遠高出實際交易記錄所顯示的數字。
作為一個封閉式的私募基金,它沒有義務對公眾披露其交易記錄,它也可以采用對投資者保密的政策,不匯報其交易細節和投資組合,在我看來,這些都沒問題;但它必須用某種方式讓投資者相信,他們的錢的確還在賬戶上,無論是以股票、債券或現金的形式。對于基金管理者,這一點不難做到,聘用外部資產托管人,或者在其他券商那里開設賬戶進行交易(麥道夫既是基金管理人,又是券商,這恐怕是騙局關鍵中的關鍵),或者聘用大會計行定期出具報表,都很容易做到。
像麥道夫這樣完全黑暗的暗箱操作,并非對沖基金的常見做法,這樣看來,他的同行們倒是比較容易撇清,他們可以向他們的投資人解釋:麥道夫這樣的事情,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到的,除非我們與第三方托管人或會計行串謀。同時,他們可以立即向投資人出具第三方的憑據或報表,來消除他們的擔憂。這一點,我相信他們能做到。
相反,難以撇清責任的,是那些直接或間接投資于麥道夫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和那些向其客戶或明示或暗示的推薦了該基金的資產管理者、私人銀行和理財顧問。這些機構,不僅遭受了直接的投資損失,承擔了其推薦所帶來的法律責任,更致命的,是喪失了其在審慎、洞察和遠見方面的聲譽,在這一點上,他們沒有任何辯解的余地。從上述第三方分析可以看出,麥道夫的騙局并非復雜難辨,其疑點突出而明顯,有關分析和質疑并非案發后才出現,十幾年來一直不斷有人提出;特別是所宣稱的穩健策略和幾乎恒定的高收益之間的矛盾,以及定期清倉的詭異做法,是一望便知的馬腳。
個人投資者或許甘愿冒風險而接受純暗箱操作,或者聽信麥道夫有內幕消息的傳聞,或者指望騙局崩盤之前自己已賺夠了分紅,這還可以理解;但對于服務于投資者的機構人員,抱此類幻想便是極其荒謬而不可原諒的,他們應被列入黑名單。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為“游資”正名 | 美國零利率政策將促成通脹反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