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游資”正名
時間:08-12-15 來源:世紀海翔
為“游資”正名
很久以來,游資們都被認為是股市上一種類似老鼠一樣的生物,習慣了偷偷摸摸地在夜里竊取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們的口糧。
如果說這是曾經的印象的話,那么如今,事情正在起變化。
從11月起迄今,上證指數三上2000點,其中兩次都要歸功于游資,而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則巋然不動,直到最近的一次,也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基金們才群起效仿,反手做多。
游資的貢獻不僅僅是活躍市場,同時還承擔了價格發現者的角色。以海通證券的大小非解禁為例,11月21日,海通證券去年增發的12.89億股限售股解禁。去年多家機構以每股17元參與海通證券的定向增發。但當解禁期到來的時候,考慮時間成本,機構們虧損幅度已經高達25%。而解禁后,機構表現出了蜂擁出逃的局面。在上交所大宗交易平臺上,僅11月21日,海通證券發生成交26次,包括大小非在內的持股人賣出1.6億股。而海通則受此拖累連續四個跌停。
“如果不是隨后的游資介入,恐怕這波多殺多會將海通打到5元甚至更低。”一位基金界人士評價。
這個現狀充分說明,中國股市的暴跌,除了大小非的集體釋放之外,機構們的“集體非理性”也難辭其咎。所謂的“非理性”倒不見得是指責他們拋售股票,而是他們當初愿意花那么高的價錢去買股票,現在這么低的價錢拋售,讓人感覺其投資十分缺少專業能力。
這實際上是對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法的一個諷刺,當初,管理層之所以要發展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因為痛感中國“散戶市”的弊病,導致“無股不莊,無莊不股”,于是,管理層對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基金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長期投資,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
然而事與愿違,作為散戶代言人的基金,在2007年滬指直沖6000點的過程中,并沒有體現出機構投資者的理性,大家紛紛看到8000點或者10000點,于是推高了股市的“藍籌泡沫”,而基金們也在黃金十年的幻想中承擔著輸送器的角色,左手接下投資者的現金,右手買入重倉股。
而當股市跌到2500點甚至更低,很多人認為中國股市應該迎來一波反彈時,基金和機構們大舉減倉,這種“羊群效應”是股市跌到1700點以下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中國多數散戶的投資理念是:被套牢則堅守,一直等到漲回來為止,他們看上去更像長期投資者。相反,基金卻集體扮演了快進快出的短線投機客角色。
這是尷尬的現實,但是對基金而言,似乎也是無可奈何,每年一度的排名,到每個季度一次的排名,甚至到每個月、每天一次的排名,都讓基金們干起了以鄰為壑的勾當。在這次反彈中,基金們更是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業界稱之為“三天理論”:買入一個股票,漲了三天,聰明的基金經理就會賣出。這一切,都是為了業績考核,基金經理們也不得不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只不過,當機構們在恐慌中失去理智時,一向名聲不太好的游資們反而體現出了勇氣,某種程度上,他們為自己博得了尊敬,至少,在機構中的羊群效應中,我們看到有不同的聲音,這對于市場的過度悲觀和過度樂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所以,在股市這個生態圈里,應該尊重游資的存在,并且正視他們的價值。畢竟,“參差多態才是美”,只有股市里出現多樣化的投資者,才能讓其價格發現機制更加有效。
摘自—21世紀經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扶助中小企業已成當前關鍵 | “麥道夫案”信心危機并非系統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