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時間:09-01-08 來源:世紀海翔
中國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需依靠加大教育投資以提高人力資本均衡價格,以及相關企業產業升級
最近,中國制造業重鎮蘇南地區的諸多出口導向型企業因為受經濟危機沖擊,出現了很多外來農民工返鄉現象,而暫時留在企業的外來工中也有相當多的“隱性失業”。政府也盡力依靠公共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安排農民尤其是返鄉農民工就業。與此同時,坊間開始爭論在經濟危機時期是首先要保就業還是要保勞工權益。
以上信息一方面反映出勞動密集型兼出口導向型產業模式在全球經濟危機沖擊前的脆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特有的人口結構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很難在短期內得到釋放,而危機時期的挽救措施反而要加大這一產業的比例,以促進就業。相應地,在勞動者權益保護方面,因為高于勞動力均衡價格的“保護”政策往往會遭遇企業主們的變相處理,其實施效果常常會被大打折扣。這意味著真正有效的勞動力權益保護需要提高勞動力均衡價格,這樣勞動者的所得才會實質性提高而不會被企業主打折處理。但這一均衡價格的提高往往意味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運營成本的增高,在很大程度要么意味著該類型企業成本競爭力的削弱,要么意味著企業必須有更大的技術或資本的投入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鑒于中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實質上意味著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躍升,這指向的其實就是中國未來的人力資本均衡價格的提升以及相關企業的產業升級。前者意味著國家必須加大對各類教育的投資,后者意味著企業整體競爭力的升級。
對比各國整體教育水準與平均收入水準就會發現,這兩者呈很大的正相關關系。其內在邏輯是,國家教育投入的增大以及覆蓋面的拓展會大大提高勞動力職業的復雜程度,這意味著勞動力與其他談判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勞動力均衡價格。但中國存在地域差異并且人口眾多,因此,針對勞動力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必須分布進行。前者盡量覆蓋面廣,以期提高全國整體勞動力的平均水平,后者則要有針對性和集中性,與不同地域間的產業轉移做配套安排。
首先是實現第一梯隊地區的產業繼續升級,因為收入導向的原因,這些地區在吸引高級人力資本上存在優勢。通過主動性產業轉移,這些地區可以擺脫單純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化,這一過程伴隨的是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與企業自主創新的增多,相應的金融體制也必須完善,以加速這一過程。而第二梯隊則可以部分承接第一梯隊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解決就業問題。相應的職業教育投入可以集中在第二三梯隊地區。同時放開第二三梯隊地區的諸多經濟管制,尤其是金融類管制,以加強其經濟活性,加大自主創業民營經濟在該地區的比例,分化部分非就業人口。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從凱恩斯主義反省金融危機 | 明確珠三角戰略定位 自我轉型以發展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