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自由無絕對 政府監管有邊界
時間:09-02-09 來源:世紀海翔
市場自由無絕對 政府監管有邊界
幾天前,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一個持續的話題。這次發端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無疑給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注解。一些人主張更多的政府干預,另外一些人則擔心市場化改革會就此放慢步伐。不過,溫總理的講話表明,中國不會動搖市場化取向的改革。
溫家寶總理反對的是不接受任何管制的市場經濟,我們認為,理性的市場經濟信仰者,不會秉持“市場萬能論”,不過這并不表明市場經濟已經失敗。華爾街投行的傾覆和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說明市場確實會出錯,沒有監管的市場經濟更可以鑄成大錯。不過毋庸置疑,市場經濟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市場經濟通過價格和市場體系對經濟活動的協調作用,是政府不能取代的。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即是明證。
政府監管同樣有邊界。溫家寶總理說,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決不會把市場經濟和國家宏觀調控對立起來。一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平滑經濟周期,并通過稅收等手段促進競爭,進行收入再分配,實現社會公平;另一方面,政府的有形之手不能越界,如果以政府調控取代市場機制本身,不受約束的政府管制和干預同樣可怕。
過去30年,中國因市場化改革而獲益,并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然而現實地看,我們對于市場化仍然愛恨交集。
我們太容易把錯誤歸咎于市場和市場化改革。在很多領域,一旦民怨迭起,市場化就可能被認定為罪魁禍首。市場化的提倡者成為千夫所指。比如說醫改,很多人相信看病難、看病貴是市場化的錯。不過仔細辨識,民營資本從來沒有登堂入室,政府依然掌握大部分醫療資源,與其說是市場化之罪,不如說是監管缺位之過,是市場機制并沒有充分發揮效用之過。政府沒有很好地承擔起保障責任,市場則因資源的政府或國有壟斷,從來沒有可能真正自主地發揮作用。
我們很容易把解決問題的出路引向更多的政府干預。公交市場運營秩序混亂,結果是排他性的國有化;中國企業競爭力弱,我們的藥方是集中國家資源于某幾家企業,打造“國家隊”;一旦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民營企業就無門可入。我們很容易忘記,市場會失靈,政府也會不靈。更多時候,政府不會比市場的選擇更聰明。
不過這不是主流,也并非大局。今年中國經濟的主題是保增長。財政政策擔綱,公共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引擎。這本是應對危機的特殊舉措,一些人卻視之為國家主導經濟的回歸信號。
我們以為,2009年的中國不像1999年,那時中國還是計劃體制。今天,即使政府投資,也要考慮如何通過更市場的方式解決項目上馬、資金配套等問題,過去那種政府審批,銀行配套的“一條龍”行政安排早已被棄用。財政出錢并非政府包打天下,而且,只有民間投資啟動中國經濟才能重回正軌。
對于現今中國來說,更多的問題并非市場化過度或者自由放任太多,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仍未終結,比如說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走走停停,政府仍然掌控大量資源,一些領域的壟斷體制也仍未松動。即使政府對于市場經濟的認識,也遠沒有到位,對市場機制的懷疑仍然影響著中國的政經生態。政府需要考慮更多的是放權于市場,而非進一步集權。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共同翻越恐懼的高墻 | 深刻改革優于短期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