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量信貸亦喜亦憂 金融風險不可不防
時間:09-02-17 來源:世紀海翔
天量信貸亦喜亦憂 金融風險不可不防
中國1月份的新增貸款達到了令人瞠目的1.6萬億,這是一個創紀錄的數字,超過自2002年開始的中國經濟增長周期的任何一個月,并且接近今年預期新增貸款5.4萬億的30%。
溫家寶總理曾經說,1月份到1月20日新增貸款是9000億元,我們很難想像金融機構如何在這個月的最后一周里,使新增貸款額又增加了7000億(1月26號是大年初一)。去年12月,新增貸款達到7720億元,加上今年1月的數字,兩個月貸款增加2.37萬億元,大體相當于去年一年新增貸款的一半。
久旱逢甘霖。如此高的信貸增速意味著短期內中國經濟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中央敲定的4萬億投資大盤,目前已分兩批下達2300億元,照比例計算,中央投資不過700億元。4萬億投資中,中央投資為1.18億元,其余要靠地方和社會資本。銀行信貸如果不能提供有力支撐,4萬億投資計劃就難以按進度完成。
1月份的信貸狂潮多少減輕了我們對資金的擔心。盡管我們相信最終接力棒要交到民間投資手中,但是在民間投資恢復信心之前,銀行仍可能持棒領跑一段時間。
一些專家根據信貸結構分析,1月份票據融資的增長強勁部分也說明,企業金融活動開始活躍,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或許說明中國企業“去庫存化”的進度要更快一些。實際上,一些學者認為,信貸支撐可能使中國經濟更快地實現反轉。比如說,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PMI(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過去兩個月雖然仍在50以下的衰退期運行,但已經擺脫了低點。
銀行業正在努力跟上保增長的步調,為疲弱的經濟輸血,這將使已經被中央政府點燃的投資火焰熊熊燃燒,也會使缺乏現金的企業得到及時的救助。盡管中小企業還需要更到位的信貸服務,但是不管怎么說,銀行業的集體努力正在使信貸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最佳拍檔。
不能將這一切簡單化地歸因于行政壓力。雖然信貸指導仍然具有強大的效力。對于銀行業來說,謹慎固然是一種選擇,但是在政府主導的4萬億投資計劃面前,坐視機會而沒有行動可能損失更大。雖然銀行業從來被看作嫌貧愛富的樣板,但是如果中國企業倒閉潮蔓延,沒有一家銀行會有光鮮的未來。因而,在金融危機這個特殊的語境下,保經濟、保企業與保銀行實際上是一回事。
不過這并非一場可以放縱的狂歡。保增長、保企業是大局,銀行的風險防范也是大局。危機時期的權衡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我們還必須關注這些資金是否真正充實于實體經濟,而不是助推了股市的熱鬧。過去一周,股市日成交量達到了9個月來的新高。這可能不乏資金對于市場基本面的看法出現的積極理解,但是信貸資金也可能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市。果真如此,實體經濟真正可能享受到的好處就會大打折扣,我們對經濟的研判也可能因此出現大的偏差。
1月份的信貸狂潮不可能長時間持續——即使中央銀行 “開閘放水”,即使商業銀行流動性寬裕,即使行政壓力依然保持。我們必須看到硬幣的另一面,作為商業機構的銀行不可能像政府那樣行事。
銀行業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銀行已經意識到了風險,行政力量仍然要求其完成某種定額的信貸增長,就可能導致銀行行為的異化;如果銀行自己放任了對風險的管控,潛在的風險可能更大,經濟刺激計劃完成之時,或許正是又一次大考的開始,我們將不得不去應對另一場金融業危機。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不應對出口下滑過度悲觀 | 中國的美元資產如何保值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