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遠防通脹” 淡化“近防通縮”
時間:09-02-25 來源:世紀海翔
強化“遠防通脹” 淡化“近防通縮”
央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擠兌、銀行破產導致的信貸鏈條中斷、流動性干枯等等,在這一輪全球性經濟危機中,中國央行所面臨的挑戰相對于其他國家是比較小的。因為中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從泛濫降低到比較充裕水平(美國的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確是需要美聯儲緊急注入,急迫程度遠超過中國),甚至現在央行還需要用票據回籠的方式來收回一些流動性。
這一輪經濟變化對中國央行是一個考驗,中國央行反應也非常機敏,例如央行靈活協調地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既控制了流動性泛濫又維持了流動性的充裕。
近日,中國央行發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央行繼續保持“遠防通脹、近防通縮”的判斷。市面上流行的理解是“央行著重提示了未來通縮的擔憂”。不過,現在對于我們來說,還應該深入思考目前通縮與未來通脹之間的關系和轉化途徑是什么?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科學把握住這個轉化的節奏和過程?坦率地說,政策大都是著眼于長遠,而不能過度自信于短期的操控能力,如果“遠防通脹”的判斷是準確的話,那么目前的我們就不應該完全以“防通縮”為核心。中國如果未來出現某種程度上的通縮加劇,這也是正常的。
通貨緊縮被經濟學家費雪認為是“最兇險的敵人”,這一費雪教條被廣泛傳播,認為通縮會造成“螺旋式的惡性循環”,并把經濟拖到一個“無底”的深淵。
但事實上,通縮的“無底深淵式的危害”是一種臆想,也不存在所謂的“好通縮”和“壞通縮”。不僅奧地利學派一直反感這種不正確的區分,一些中性立場的經濟學家都懷疑這種流行教條的真實性。例如美國明尼蘇達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Andrew Atkeson和Patrick Kehoe在頂尖雜志《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論文《Deflation and Depression: Is There and Empirical Link?》就徹底否定了這種“通縮和衰退相關聯”的教條。他們細心地搜集了17個國家(美國、法國等)100年的原始數據,以5年為時間單元來分析(消除短期的瑕疵),他們僅僅發現只有大蕭條時期出現了“衰退和通縮”相聯的關鍵證據,而其他90%的通縮事件并未導致衰退的跟隨性出現,作者總結說,“從一個更廣泛的歷史上說,通縮和衰退聯系是根本不存在的。那種認為通縮將連續性地產生惡性的衰退循環是錯誤的。”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通縮正是市場對過去經濟狂熱時代錯誤的一個糾正。我們之前已經用很多文章描述這種糾正的機理和必要性,但是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很多國家都傾向于不惜一切代價打擊通縮。最新的發展是美國將國有化銀行。很多人以為這是美國拯救銀行倒閉的一個不得已方式,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應對,它還有著進一步發生的邏輯。美國的凱恩斯主義者們非常想用財政配套和政令方式來強行擴張信貸,而美國資本主義體系還是建立在獨立、私人式的銀行家決策模式上的。美國的凱恩斯主義者非常憤怒于惜貸,他們自信地認為目前的資產價格和經濟資源已經適合信貸擴張而不是繼續擔憂信貸風險,他們希望打破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借助國有化為手段,讓政府控制銀行、用行政驅動信貸。而最近的美國股市大跌,不僅是私人投資者對國有化銀行的擔憂(稀釋其股本),也是對未來美國國有化銀行之后信貸激增的更大程度的擔憂與恐懼。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誰成就了黃金牛市? | 應對危機需從供給方轉向消費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