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危機需從供給方轉向消費方
時間:09-02-26 來源:世紀海翔
應對危機需從供給方轉向消費方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此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提出要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此次之所以強調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一方面反映了目前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另一方面說明政策力度還需加大。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此前我們在擴大投資上下了功夫,下一步要重點在擴大消費方面做文章。
從2003年以來,消費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走的是投資和出口雙輪驅動的路子。其間最大的問題就是由于投資反復“偏熱”,國內市場持續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嚴峻挑戰。好在是多年來出口速度一直快速增長,給國內巨大的產能留了一個通暢的出口。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的三大出口地區歐洲、美國、日本同時陷入衰退,我國的外需面臨嚴峻形勢。
去年年底,中央政府啟動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18萬億,其余由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預計能拉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也可以理解為用于彌補出口下滑損失的2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在這4萬億投資中最大的開支是鐵路、公路、機場和城鄉電網等基礎設施,第二位是一萬億的災區重建資金。投資、出口和消費都是需求。但消費是消化供給的需求,而投資是創造供給的需求。目前的投資計劃相當于為了消化過剩的產能,而創造更大的產能。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道理很簡單,啟動投資在短期內可以立即見到效果,而啟動國內居民消費則不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的“四小龍”和拉丁美洲發展都很快。前者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轉型,人均GDP很快就跨過了3000美元,達到了7000-10000美元,而同時崛起的拉美國家盡管也跨入了人均GDP5000美元的行列,但是公共政策跟不上,社會結構沒有發展轉變,而是貧富分化嚴重,稍有風吹草動,經濟增長就停滯了。
中國前面有兩條路:如果社會發展跟得上,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城鄉二元結構,改變城鄉分置的管理制度和城鄉分割的社會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實現了社會階層從啞鈴型向紡錘型的轉變,創造了大量而穩定的中產階級,以國民消費吸收國內產能,就能夠實現外需依賴型發展模式轉變為內需為主的發展模式。這樣就能避免拉美那樣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國的問題不在于經濟增長本身,而在于是否實現了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聯動。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總量幾乎占世界經濟的十分之一。這么龐大的市場,如果由外需來主宰著,這才是最大的經濟風險,也是最大的不可持續。
可以說,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經濟本身,而在于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是否匹配,是否在推動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了社會轉型。從歷史上看,一些現代國家要實現社會轉型一般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經過一次產業革命、二次產業革命等幾次浪潮過來的,中國要在十幾年內實現轉型不太容易。但是,這項任務非常緊迫,要只爭朝夕。應對危機的著力點要從供給方轉向消費方。現在需要認真發揮一下改革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撐和體制保障作用,下大力氣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加大力度推進改革,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強化“遠防通脹” 淡化“近防通縮” | 高儲蓄率是我們的時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