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儲是麻醉性止痛藥
時間:09-03-31 來源:世紀海翔
收儲是麻醉性止痛藥
風險源于對經濟復蘇速度的理解
去年底,云南省政府推出了百萬噸有色金屬和50萬噸化肥的收儲計劃,這一政策顯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認可和鼓勵;今年2月,國務院在《有色金屬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明確了通過國家收儲來緩解企業庫存壓力的政策目標;此后,各礦產資源大省(甚至包括一些地級市)紛紛推出收儲計劃,河南要收50萬噸電解鋁,廣西要收5萬噸鋁錠,贛州要收1萬噸鎢和1萬噸稀有金屬,郴州更是要收11.5萬噸有色金屬。同時我們看到,這些收儲計劃并沒有與之相呼應的產能壓縮計劃,云南甚至明確宣示了“鼓勵地勘單位多找礦、找大礦,提前儲備資源”的態度,這意味著,收儲計劃并不只是為解決短期庫存壓力而采取的臨時措施,很可能長期化。
這樣的收儲計劃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緩解價格暴跌和庫存壓力給企業帶來的陣痛,卻妨礙了企業對價格信號作出反應,向它們發出了錯誤的信號,結果將延續甚至加重本已十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就像麻醉止痛法,只能短期緩解癥狀,不能根治疾病;正如長期服用麻醉性止痛藥會形成生理依賴,收儲計劃一旦長期化,會讓企業對國家儲備形成依賴,整個產業將陷入扭曲狀態,而地方政府和相關銀行也將承受不斷擴大的信用風險。
即便地方政府沒有將收儲計劃長期化的打算,事態的發展也很可能迫使他們不由自主的長期卷入。有人認為,目前的產能過剩是金融危機之后的衰退期的短期過剩,相對于“正常水平”并未過剩,一旦經濟復蘇,價格回升,庫存壓力緩解,收儲者和銀行便可全身而退。這樣的想法是幼稚的,首先,你不知道復蘇何時到來;其次,你不知道復蘇之后,原材料需求何時會回到你所認為的“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誤解了經濟周期的基本性質。
經濟周期不是簡單的上下震蕩,用熊彼得的話說,它是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繁榮期的高需求、高價格和信貸寬松,會讓許多資源配置結構過時、效率平庸的企業也活得很滋潤,一旦衰退來臨,它們就會被大批淘汰,而在經濟復蘇時重新獲得增長的,要么是擁有更高效配置結構的新興企業,要么是通過結構調整而渡過難關的老企業,無論如何,每次周期過后,經濟整體的資源配置結構都不會回到周期之前。
周期的這一特點,在初級材料行業表現為,其復蘇總是滯后于整體經濟的復蘇。最新一期《麥肯錫季刊》有份報告分析了各大行業在1973年、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四次危機中的表現,發現在衰退期,材料業兩次超前于整體,兩次滯后,但在復蘇期,材料業四次全部滯后。我相信,上一次繁榮把材料價格抬得越高,其誘導出的過剩產能越多,其逼迫出的材料節省型創新越多,那么材料行業的復蘇滯后期也就越長;而事實是,過去幾年的材料價格,無論絕對水平,還是增長速度,都是史上罕見的。
如果我們預期整體復蘇在兩三年后到來,那么材料業的復蘇將不會少于5年-7年,而要回復到2007—2008年的水平,需要更長時間。因此,對一兩年內材料價格大幅回升的期望多半會落空,而以此假設為前提的政府收儲和銀行貸款,將面臨極大的風險;隨著收儲計劃的不斷被迫延長,他們將發現自己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選擇:要么繼續收儲而承受財政壓力和壞賬風險,要么停止收儲甚至釋放儲備從而導致又一次材料價格崩潰。而地方政府財政基礎薄弱,承擔不起長期化收儲政策,而銀行的壞賬問題也剛剛有所好轉;近幾個月的貨幣寬松或許讓他們對于風險的警惕有所下降,以至于在收儲計劃上表現出不少大手筆,但其中蘊含著的長期風險令人擔憂。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國財長“劫貧濟富” | G20峰會不是“希望之窗” |